第十一章、參謀本部的計劃(第3/3頁)

裴嶷不禁輕輕嘆了口氣,低聲說:“郁律果然該……當死!”

就聽裴該又問郭默:“平陽、河東二郡糧秣,總數多少?我若將萬軍應援平陽戰事,長安是否還需要輸糧前往安邑啊?”

郭默轉身從案上抽出一卷紙來,雙手呈獻給裴該,說:“二郡存糧之數,我等已向長史府行文求問……”其實長史只是單獨職位,並無官署,更沒有開府的資格——除了“西域長史府”一家以外——但如今長安行台設十二部,隸屬於長史、司馬二職,則裴嶷、陶侃單獨一個人根本管不過來,只得大募僚屬,人一多了,自然需要有專門的辦公場所,故而內部說起來,才有了“府”名。

郭默說我們已經從長史府得著詳細數字了,經過反復核算,根據援軍數量而統計出了幾個數字——“大都督請看。”

裴該接過紙來,展開來一瞧,果然其上明確標示二郡內各縣存糧數,以及運至平陽、聞喜兩城,再從平陽、聞喜運至永安、介休之間可能的損耗數,須用力夫數……最終得出幾個數字:倘若關中調五千軍往援,則不必多發糧秣;若調萬軍往援,需先向安邑運送一萬三千斛谷;調一萬五千軍往援,則須先運兩萬八千斛谷……

運糧越多,需要力夫數量也越多,途中吃用,損耗比率將會增大。

裴該心說這才對嘛,參謀部就應該多跟數字打交道,把糧食賬盡量做細——這正是他建樞部的主要緣由之一。從前計點力夫、糧草,都沒有專門機構負責,只是由幾名參謀籠統核算,自然難免疏漏。如今的樞部,以郭默為掾、楊清為副,其下各級屬吏近百人,既有士人也有武夫,既能算數也會用兵,群策群力,做出的方案自然與從前不同。

就聽楊清插嘴說:“末將還有一策,後方糧運,可由途中各縣戍卒接力完成,盡量少用屯民乃至編戶,則既可避免耽誤農事,損耗也小。”

倘若從關中直接運糧去安邑,完了空著手回來,總不能不讓人帶足回程的口糧吧?而若一段段接力運送,交接後返歸所屬城邑,路途較短,則需要支付的口糧也少多了。

裴該想了一想,就說:“若自始至終,皆用同一批人運送,方便管理;若分多段,核算為難……”注目楊清:“卿既有此議,可敢負起全責來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