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十八層地獄

竺法雅不敢怠慢趙國天王之詔,但他實在想不明白,兩軍正在河內對陣,有什麽必要召喚自己前往啊?

天王想聽講法?不能。按照老師佛圖澄的說法,天王實無慧根,加上學問很糟糕,基本上就理解不了佛家的要旨,對他講法,一如對牛彈琴;同時石勒本身也沒有浪費治軍理國的寶貴時間和精力,三不五時往聽和尚們講法的興趣。

那麽難道是軍中死人太多,戾氣太重,所以召自己前往誦經超度?就不能等班師後再說嗎?有這麽著急嗎?

於是滿頭霧水,來見石勒,石勒當即命他前往晉營,去對裴該宣講佛法。竺法雅茫然道:“即便晉將好佛,兩軍對壘,乃國家大事,怕是也不會聽從小僧之言,罷兵退去吧……”

張賓在旁邊兒解釋道:“和尚此去,所為二事。其一,探查其人是否好佛,及通佛理;其二,覘看其人志向如何,性情如何。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若能洞徹敵將之心胸,我軍便有勝算了。”

對於裴該曾經陷身羯營之事,當世知道的人很多;但具體當時是何等情狀,他跟石勒、張賓有多少互動,竺法雅就不明晰了。否則一定會反問啊,你們跟他相處過那麽長時間,都搞不明白其志向、性情,則我去跑這麽一趟,怎可能會有新的收獲啊?

不敢抗旨,只得領命而行,前往晉營求見裴該。

裴該正在營中規劃陣勢,打算把這道防線構築得極為牢靠,即便自己離開了,而祖逖仍然不起,單憑祖家數軍,亦能拮抗趙寇,不至於驟呈敗相。突然得報,說有一個和尚從羯營來,求見自己,不禁茫然。

竺法雅還怕裴該不肯接見自己,直接把老師佛圖澄的名頭也報出來了。裴該果然不知其人,但知道佛圖澄,心說那老和尚的高足前來,難道是勸說我退兵的麽?這麽荒誕的計策究竟是哪個混蛋想出來的啊?!

本欲不見,卻又難免好奇,於是斟酌過後,最終還是下令,請那和尚入帳一敘。竺法雅進帳施禮,裴該命其坐下,就問:“和尚西來見我,所為何事啊?難道是令師有書信與我麽?”

竺法雅雙手合什,回答道:“小僧智拙能薄,於佛法亦不過略窺門徑而已,唯天性好此,乃拜在家師門下,日求精進。今聞大司馬所言,有‘舌燦蓮花’之語,仿佛世尊故事,不禁心癢,故而冒昧前來求教。”

裴該聞言,不禁莞爾,心說果然是我說錯話了……

他的靈魂既然來自於兩千年後,則日常言談,總會難免漏出一兩句後世成語來——尤其某些成語因為文辭淺顯,後人用得相當頻繁,反倒不會刻意去探究其來歷。

從前倒也無事,一則明確來歷的那些成語,他會注意用本時代的言辭去替換,漏出來的多半淺顯且無特定典故,對方應該能明白其含意,不會追問;二則跟士人對談,你出一言,而我不識其來由,那多丟臉啊……人家多半也就假裝明白,主動含糊過去了。

但是隨著地位逐漸提升,身邊兒跟上了一群文學侍從之士,比如郭璞、胡飛等,就經常忍不住會刨根問底。終究大司馬英才天縱,所言必有深意,而我等既為其下屬,那下屬有啥不明白的,直接求教於長官,絕不丟臉啊。都是有志向學之人,學海無涯,誰能全知全能?不懂要問,乃是聖人之教。

這就迫使裴該經常性地要給自己擦屁股,有些假裝鄉談俗語,不知來源,有些幹脆生造些來源,以便糊弄過關。其實前幾天那句“舌燦蓮花”一出口,他就覺出不對來了——貌似那是佛圖澄的典故吧?張賓會不會因此意識到我有不少暗探伏於襄國,回去就搞大清查,大清洗呢?

誰想到某些成語,並非因其典故而遽生,往往要等後人見到記載,才歸納總結為具體的言辭。今天裴該一聽竺法雅的問話,他就明白了——目前估計就連佛圖澄自己,都還不知道會有這麽一個詞兒……

於是笑道:“和尚誤矣,此言與釋教無關。難道普天之下,唯天竺才有蓮花麽?此花於我中國,也是遍地皆生——我看和尚是中國人,非天竺人,或西域人,必知此理。”

他直接就把話給堵死了,竺法雅幾乎無言以對。好在這些慣於傳教的僧侶,多半口舌便給,於是順勢下坡,合什道:“原來如此。為世尊初生,即有蓮花滋生,復於佛典中,多以蓮花為譬喻,故而小僧一聞蓮花,便以為與我佛有關。今大司馬雖雲無關,但既發此言,想來亦與我佛有緣了……”

趁機就打算向裴該宣講佛理。終究佛圖澄東來,是想把釋教遍傳中國的,誰想遭逢中原大亂,自己莫名其妙地只好跟著羯人走,導致在趙地影響力大增,於晉土卻數年而無寸功。竺法雅既是中國士人出身,又深知乃師之憾,心說我若能趁此機會,說動晉國大司馬向佛,這也是一樁大功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