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傳國玉璽(第3/3頁)

甄隨,就是那個連續三把皆六的命數……

罷了,罷了,無謂多想。裴該好不容易才把思路給扯回來,隨即注目於手邊的錦匣,最終一咬牙關,還是把放著傳國玉璽的匣子給打開了——這玩意兒究竟長啥樣?他實在是太好奇啦。

根據史書記載,傳國玉璽自秦傳漢,既而魏、晉、前趙、後趙,冉魏時為晉將騙走而獻建康,從此與南朝相始終,直至入隋。隋亡,蕭後與煬帝孫楊政道攜玉璽遁入突厥,要到貞觀四年,李靖於漠北大破突厥,楊政道降唐,玉璽方才復歸中原。

唐後面是後梁和後唐,後唐覆滅之時,末帝李從珂抱璽登玄武樓自焚,傳國玉璽就此失蹤。宋哲宗時有農夫號稱於耕田時所得,進獻朝廷,雖然朝廷認可了,時人卻多疑其為偽。北宋滅亡,金人雖然奪璽北歸,但此後再無宣稱過……

一直到元代,玉璽才據說又出現在了大都街頭,遂為元廷所得——是真貨還是假貨,沒人能夠說清。明滅元,玉璽為元順帝攜往漠北,明廷遍訪不得,其間也曾經多次出現過獻璽之事,都被鑒定為假。逮女真崛起,皇太極滅蒙古林丹汗,得所謂元朝“傳國璽”,然而璽文有異,連仿品都談不上。

總而言之,後唐以後的所謂傳國玉璽,多半不真。

所以裴該在後世是沒見過這玩意兒的,無論故宮還是其它博物館,都不可能有哪怕疑真的傳國玉璽供展,乃至於真正的璽文為何,後世都有好幾種不同的說法。

裴該凝神屏息,輕輕打開錦匣,雙手捧出傳國玉璽來,仔細端詳。他是識貨的,無論玉質、刀工,都為絕品,加上印文古樸,果然這玩意兒目前還是真貨——即便不是秦制,也當為前漢所制。略略摩娑,輕嘆一聲,便又放回匣內,並且重新合上了匣蓋。

裴熊突然在旁開口:“主公若是喜愛,不必往獻洛陽,自己留下吧。”

裴該瞥了裴熊一眼,心說我也想啊,好東西誰不垂涎?但我若留下此物,後果可太嚴重啦,等於在長安僭號,分裂國家。大敵未滅,社稷未復,我怎麽能幹這種親痛仇快的事情呢?我又不是袁公路!

當下笑笑:“是非汝所能知也。”

裴熊又問:“那幾個又如何?”

裴該心說對那幾枚印我倒沒啥興趣,天子六璽,後世幾乎每朝都新刻,唐代還增加到八顆——既非唯一之物,誰有興趣去看?便即擺手:“加以封泥,蓋我印章,待書奏成後,都妥送洛陽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