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征召(第2/3頁)

裴該瞥了他一眼,心說我明白你的意思,是為了在江東多插上一根釘子,好分薄司馬睿的力量和威望。雖說司馬睿和司馬裒為父子之親,但為了爭奪權勢,父子反目的事情也史不絕書啊——說不定過幾年小家夥長大了,就該瞧著老子不順眼了。

對於此事,裴該在略加思忖之後,決定還是附議為好——裴妃若是真能把司馬裒牢牢籠在手中,將來對於自己收取江東,也是一大臂助。於是最終決定,徙封東海王為吳興王,有吳興十縣之半,一萬兩千戶。

——東海本來就是小國,東海王司馬越掌權之後,才屢屢為自己加封,變成次國規模的。

同時,明明白白任命司馬睿為都督揚、荊、江、湘、交、廣六州軍事,拜為太宰。

……

退朝之後,裴該便在尚書省再次召見劉隗,把今天陛前的商議結果告訴他,並且說:“群臣之意,皆不欲瑯琊大王再居丞相之位,我亦只得屈從……”

劉隗說沒關系,這就很可以了——丞相本是虛職,其實壓根兒管不到遠在長安的朝堂,白白掛這個名頭使得四方覬覦,又何苦來哉?不如改為太宰,身居上公之位,同樣是名義上的朝臣領袖。而且劉隗此來,事先就跟司馬睿拍過胸脯了,說我主要目的是為大王求得徙封於吳,如此則可名正言順地久鎮江東,如今雖然吳王沒拿到,拿到個封邑更廣的丹陽王,自己終於可以挺著腰杆回去復命啦。

“仰賴裴公在天子駕前美言,大王必深德於裴公也。”

裴該笑一笑,說好——“卿之所望,我已允諾,則我之所慮,卿可為解否?”我既然做出了相當大的讓步,那現在就該你幫我謀劃,該怎麽削弱江東之勢,使不為朝廷之患啦。

劉隗胸有成竹地回答說:“裴公前使祖公等召僑客北還,今可再用此計,以朝命征召江東俊彥。如是,則弱江南大族之力,且重朝廷之威也。”

裴該聞言頷首:“此計甚好,然而……王茂弘、王處仲必不肯應召吧?”

劉隗說那是當然的——“裴公請求其次。”

裴該說其次麽……“南渡顯族,除王氏外,無過周伯仁、諸葛道明;江東土著,‘五俊’為良——卿以為如何?”

劉隗搖搖頭,回復說:“周伯仁本無宦意,必不應召,此外……末吏以為,僑客中瑯琊人,及土著之‘五俊’,多數不應。”

南渡僑客除了瑯琊王氏那哥兒幾個之外,家世最高,影響力也大的,便只有周顗周伯仁和諸葛恢諸葛道明了;而江東土著的領袖,人稱“五俊”,就是顧榮、賀循、紀瞻、閔鴻,以及薛兼——其中顧榮、閔鴻已歿。裴該說我想征召這幾個人入朝做官,但劉大連卻搖頭表示:沒用的,他們不會來。

隨即詳細加以解釋。首先是汝南周顗,他本人好酒放誕,本身就沒什麽做官的意願,司馬睿和王導靠著老交情,好說歹說,才把他扯給出山來,基本上等同於木偶。那如今他已然在江東呆安穩了,還怎麽可能返回中原來呢?其次諸葛恢,本人雖然官位不高,才是個江寧令,但他代表著瑯琊名門諸葛家。只是,瑯琊人你就別想啊,既為司馬睿舊臣,又是王導同鄉,仗著這層關系,在江東必得重用,又何必要北歸與群賢一爭短長呢?

終究瑯琊諸葛氏在中原也僅僅是二流家族而已。

“且諸葛道明名為北人,實南人也……”

諸葛恢的祖父是曹魏司空諸葛誕,後來據淮南而反司馬,兵敗被殺,其子諸葛靚逃往東吳,官至右將軍。諸葛恢就是諸葛靚的兒子,打小在江東長大,他對江南的感情可比對中原要深厚得多了,怎麽可能返歸北方來呢?

至於賀、紀、薛等土著領袖,司馬睿一過江就著意拉攏,且彼等產業都在江南,估計也是不肯北來的。

裴該聞言,怫然不悅道:“似此盡屬空談,若再次之,其誰可用?”就前面提到那幾個,我也是看重他們的名望,至於能力,壓根兒不入本人法眼,要是連他們都無法拉攏,再次一等的還能有誰啊?

劉隗笑笑:“裴公豈不聞‘狡兔三窟’麽?”

世家為了保障家門的存續,在亂世中往往習慣於多方下注,想當年瑯琊諸葛氏一家而仕三國,後來王衍把幾個族兄弟分派出去,不都是出於這種考慮嗎?既然如此——“乃可召其兄弟、子侄輩入朝。周伯仁有弟嵩、謨,諸葛道明長子甝已冠;賀彥先有子隰;紀思遠有孫友;薛令長有子颙——可並召之,多數應命。”

裴該撚須沉吟,心說哦,紀友、賀隰那倆家夥,我還跟他們一起踏玩過覆舟山,有過幾次交往咧……

就聽劉隗繼續說道:“且王氏門中,未必便無人應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