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試探

自從圍城之初,裴該就命遊遐書寫求援書信,按照一定次序逐日向周邊散發。

首先自然是要向長安朝廷稟報前方敵情,並請索綝發兵增援,或者起碼下詔關中各路兵馬齊聚馮翊。裴該指示遊遐在上奏中說:“今劉曜雖入馮翊,卻滯留郃陽兩月之久,始敢南下攻我大荔,察其情狀,一則遊說上郡虛除權渠相助,二則恐劉粲執偽政,斷其後路也。今大荔城防牢固,非旬月間而能摧破者,且虛除多氐、羌雜騎,本不擅長攻城,行見劉曜頓兵堅城之下,進退兩難。倘若諸軍合聚,與我內外夾擊,必敗劉曜,使彼一兩年內,不敢再來,則長安無烽火之警,社稷可危而復安……”

當然啦,這只是裴該口述的大概意思,行文自然是要駢四驪六,再加塞一堆故典和成語的,裴該雖非不能為——終究舊裴該的記憶和學識還在——卻實在不屑為,所以才委托遊遐代筆。

不過這年月為官宦者,雖然理論上都可作文——象王平那種文盲大將軍實在鳳毛麟角——但並非人人皆文采斐然,寫出文章來可以傳誦一時的,由記室潤色甚至代筆,也是常事。

裴該的意思,說白了,我不是要你們救援大荔,而是要你們趁此機會,集兵一處,爭取擊敗劉曜,好保障整個關中地區。

當然啦,據裴該估計,索綝必不來援——一則他未必有此膽量,二則他也拿不出太多兵馬來,一旦疏忽了長安之防,反倒容易被司馬保趁虛而入。至於向各郡國頒發詔書,也很可能是無用功——想當初長安遇警,要各方兵馬齊來勤王都辦不到,如今只是增援大荔,那誰肯聽命啊?

這份上奏遞出後,遊遐便又為裴該寫信給身在萬年的麴允,請他北上增援——不過就麴允從前的表現來看,此信也必然石沉大海,難有回音。

第三步則是陸續寫信給關中各郡國守相,裴該在信中沒請他們直接率兵到大荔來,而是提出建議,如今劉曜頓兵於大荔堅城之下,只遣數千兵馬護守北地,那你們可以去幫忙打北地啊。只要收復了北地郡,則劉曜側翼受敵,必然不敢再猛攻大荔,我這裏的壓力就可以減輕一些了。同樣的信件,上邽南陽王司馬保那兒也同樣送了一份。

關中諸郡國各自募兵數千乃至上萬,司馬保更有兵馬三萬余——加上依附他的勢力,那就更多了——但士兵素質都很差,加上將領怯懦,八成是不敢來大荔集合的。所以我給你們指一個軟柿子,你們可以去攻北地郡,只要肯奮勇搏殺,頗有幾成勝算。我堂堂裴侍中給出這份大禮——不在收復北地,而在於惠我以恩,可望回報——你們接是不接哪?

裴該想要瞧瞧,這偌大的關中、關西,還有沒有一兩個忠誠之士,或者是勇敢之士。

至於涼州太遠,而且估摸著張寔若然得信,以他們家向來的傳統,多多少少是都會派人來應付一下差事的,所以就不必送信了。

——總之,我並不是真要增援,只是要看各方的態度,故此對於肯定來援的,我偏偏不去求救。

且說上奏送至長安尚書台,梁芬急忙捧著去跟索綝商議。索綝一副不以為然的表情:“裴文約自請北復二郡,如何又要請援?不言救護大荔,而詭稱可破劉曜,不過自惜臉面的托詞罷了。”

梁芬提醒他說:“馮翊去歲即落虜手,便不收復,原也無妨……然只恐劉曜攻克大荔,其軍更雄,挾得勝之勢南下直薄長安,麴忠克難以抵擋啊!裴文約信中所言,不為無理,今劉曜、劉粲相惡,劉曜必欲急得關中,以為根基,則此番來侵之勢,將更猛惡。閣下不可坐守待敵,還當遣一軍去相助裴文約,即不能保住馮翊,若能護得徐州兵大部退還,則長安之防,可更牢固。”

索綝兩手一攤:“我哪有余力去增援大荔?”

“長安城中,尚有數萬軍,孰雲無余力?且羅堯所部涼州騎兵,並不善於守城,留之無益,何不遣去救護大荔呢?”

索綝搖頭道:“司徒不識城守事,從來守城非徒自依靠堅壁,也須有驍騎精銳,逆賊於城外,以挫敵勢——孰雲涼州騎兵於城守無益?況我這裏若有所動,則南陽王必潛師來襲長安!”連連搖頭,說我一兵一卒都是不會派出去的。

梁芬無奈,只得退而求其次,建議說,那就按照裴該的意思,由天子下詔,要各郡國兵馬齊聚大荔,共破劉曜吧。索綝卻還是搖頭:“此無益之舉也。今劉曜十萬眾南來,又有虛除部為其助力,若各郡國遣軍往,恐為其逐一挫敗,反弱關中之守……”他這話說得倒是也有道理,各郡國兵馬互不統屬,難以配合,這時候去馮翊,那就是添油去的,必被各個擊破——“裴文約會攻劉曜之言,其誰肯信?便發詔書,彼等堅不從命,反墮朝廷聲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