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長城

裴該一番話說出來,當日裴嶷臉上的表情,和如今索綝、梁芬臉上的表情是一模一樣的。那麽裴該究竟說了什麽呢?

他說:“今胡賊已陷馮翊、北地二郡,前至長安,一馬坦途,幸得內亂,劉曜暫退,否則該此來,恐將收公等骨殖於廢墟之上!該願請命,自將所部北進以復二郡,且鎮守之,若寇遲來,則可緩緩牢固、積聚,以為長安屏障;若寇急來,該唯有戰死而已,不欲見公等各懷心思而貽誤國事!”

長安之權柄,我不要,關中之軍實,我也不要,我但求最前線且已陷胡的北地、馮翊二郡,我要擋在禦胡的第一線,把我的軀體築成一道牢固的長城!

索綝和梁芬當場就驚了。

對於裴該會提出什麽樣的要求來,二人自然早有猜想。首先肯定是要官啦,好,我們給,讓你“儀同三司”,晉為朝廷柱石,但想直接跳到我們頭上去,甚至於搶班奪權,那是白日做夢;其次要權,那你既然帶兵來了,就不能白來,起碼幫忙穩固一下長安城守,再威脅一下司馬保等心懷叵測之輩,要是你辦得好了,形勢有所緩合,也不是不能放點兒權力給你啊。

索綝是想利用祖、裴來制約司馬保和麴允,這樣他就有機會厚植勢力,然後逐步地把關中各郡國守相替換成自己的人,到那時候,就不怕那倆貨再暗中使絆子啦,自己權臣的位置也可以坐穩了。

至於梁芬,他有換馬的意思,想用祖、裴來替換索、麴,統一關中軍政號令,如此才談得上抵禦胡虜,比較長時間地穩定長安的局面。但有兩點尚不確定,一是祖、裴的能力是不是比索、麴要強,野心是不是比索、麴要低,自己能否掌控得住;二是一旦大權在握,將來祖、裴會不會如同今日的索、麴一般,也起齟齬呢?

別看到處傳說,祖、裴一體,二人同日北渡長江,擊楫中流,豫、徐之間相互扶持,才有今次的北伐,然而人心難測,因時因勢,隨時都會改變啊。難道當日在賈疋麾下,以及對抗閻鼎之時,索、麴二人就沒有同心一意過嗎?就沒有好得如同穿一條褲子的年月嗎?

所以梁芬才費盡唇舌勸說索綝優容裴該,先忍著,等把小孩子叫到當面來談談,才能明了他的真實心意。梁芬是想看看裴該,作為祖逖的代理人,是就會伸手要官要權呢,還是對於時局有自己獨到的見解。

沒辦法,身當亂世,武夫優先,好比如今朝中,論名位梁芬為司徒,是在索綝之上的,但諸事都得仰承索綝的鼻息,若以之比擬後漢,索綝就是曹操,梁芬只是荀彧而已——當然只是在小朝廷中的地位而言,比起能力來都差著十萬八千裏呢。若非索綝手裏有兵,烏氏梁氏比起敦煌索氏來,只高不低,且繁盛極大超越索氏,梁芬本人又是國戚,怎可能把索巨秀放在眼中?同理,太平時節,範陽祖氏連河東裴氏的背影都不配瞧,但當亂世之中,則自然是祖為主而裴為從啦。

在梁芬看來,祖逖就是真正掌事、握刀的,裴該是他的臂膀,是跟在身邊出謀劃策的,或者更準確點兒說,是祖士稚扛出來以籠絡世家大族且自高身份的旗幟。雖說二人職位相若,但徐州那偏遠地方,能出多少兵?北伐主力還不得是豫州軍嗎?裴該怎可能超邁到祖逖頭上去?

故此梁芬想先見見裴該,懇談一番,探測一下祖、裴二人的真實心意。只要你們貌似肯把國家社稷的安危置於自身榮辱之上——哪怕只是一點點兒——我也可以下決斷拋棄索、麴,換上你們來掌兵試試。不過呢,其實祖、裴之間的關系,有若索、麴,而非索、梁,但梁芬因其所處位置而產生了誤解,他也有點兒擔心,一旦以祖逖換下索綝,裴該會不會不去替換麴允,卻要替換他梁芬啊?以裴該的家世,那是完全有資格的。好在裴文約年紀還輕,在朝中也無根基,大不了我退一步,與他平等共事吧……

小年輕懂什麽,到時候還不都得聽我老人家的。

所以裴該前面說的那些話,所舉上中二策,都不出索、梁意料之外,但同時也都覺得既不現實,我等也不可能答應——尤其是索綝;但裴該最後所言下策,兩人一聽,就徹底的懵了……不約而同地都在想:這小孩子瘋了吧?!

世上怎麽可能會有人甘冒如此大的風險,不謀自家私利,只是為國禦寇?固然胡軍若是緩來,如裴該所說,他可以在北地、馮翊二郡緩緩積聚,到時候勢力日固,聲望日隆,甚至於連關西人中都會有不少傾向於他,若是就此掉頭,來奪長安之政,那真是攔都攔不住。但這等機會實在太過渺茫啦,別說胡軍可能很快就會殺回來,即便胡亂持續個一兩年,你能在一兩年間就把幾乎荒棄的兩郡給搞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