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突襲

石梁方面激戰的消息傳到晉營,裴該和祖逖果然陸續調派兵馬,前往增援。當然啦,正如劉勛等人所說“石梁地勢險要,即萬馬千軍,難以鋪展,唯恃勇鬥”,倘若呼延晏真的據壘而守,就算晉方全軍壓上,輕易也是打不下來的;而即便呼延晏尚未築起營壘,多添兵將,同樣無用——能夠抵達第一線的,撐死了三五百人而已。

故此二人只是分派部分兵馬,抄至偃師城西,阻遏城內援軍,也方便隨時替換疲乏的李矩、魏該下來,投入生力部隊;同時遣兵在偃師南北兩側築壘,以封鎖胡軍進出的通道。

兩軍主力仍然是豫州在南而徐州在北,壓逼至城東二裏外,新築營寨。這個距離很方便隨時前出,攻打城壁,一來要給守軍形成心理壓力,以防其全力增援石梁,二來也是準備倘若石梁戰事不利,只好行樊雅所獻的下策,硬攻偃師了。

豫州軍所處位置,是裴該此前攻打偃師的大營所在,溝壕並未填平,依舊規而成壘,非常方便;徐州軍的位置其實更偏向偃師的東北方,必須現挖壕溝,立拒馬,工程量不小。陶侃對此提出擔憂,說:

“逼城而寨,是賭守軍不敢出戰,今城內胡軍正多,而我力分勢薄,若彼見城西激戰,而全師出攻城東,如何處?我寨未全,若不預先設防,恐大不利啊!”

裴該笑笑:“但恐彼不出城耳。今寨雖未全而陣已立,賊若來襲,便可在城前摧破之,比起攻城來,必然輕松許多。”

陶侃皺眉道:“使君移營前逼,難道是想以身做餌,誘出胡軍來麽?”裴該原本並沒有這種打算——祖逖是不是做如此想的,就不清楚了——不過到了這個時候,當然要假裝成竹在胸、智珠在握啦,於是坦然頷首:“胡若仍輕我,見我移營、分兵,則必出城——豫州軍近在咫尺,有何可懼啊?”

話音才落,忽聽馬蹄聲響,有探馬急急來報:“偃師東門大開,胡軍出城矣!”

……

劉敷用劉雅之計,準備趁著雙方都把關注重點放在城西石梁塢,而且晉軍四處分兵,以封堵城內增援的機會,主力出城東向,直薄晉壘。以眾淩寡,以有備攻無備——希望對方真的無備——以集中打分散,還是頗有勝算的。

最好的結果,當然是一戰而勝,就此解了偃師之圍,甚至於接除了整個河南的危機;次一等也要逼得晉軍召回四散的兵馬,回防大營,那就有機會把呼延晏給救出死地來啦。況且,若能通過野戰稍挫晉軍之勢,將來的守城戰也會略微好打一些。

其實劉敷雖然受命固守偃師,其實心裏也憋著一把火呢,終究己軍數量並不遜色於敵軍——甚至可能還更多些——竟然不敢出城野戰,而要倚壁防守,任誰心裏也不會舒服。否則有城可守的全都守城了,誰還肯打野戰?正如呼延晏所說,若是一直被對方逼在城裏打,軍心士氣難免渙散。

當然啦,身為統帥,劉敷需要想得更多些,他知道己軍兵馬素質恐不如敵,若無萬全之策,出城與戰必然失敗——就多個一兩萬人,真不能彌補雙方差距。那麽倘若有了可勝的機會呢,又豈有不戰之理?

他此前就已經登上城樓觀察過晉軍的部署了,見晉人逼城而寨,營壘尚未完全,尤其是徐州方面,雖然距離東門略遠一些,但數量也就一萬左右,工事才剛開始——後經屢次分兵,徐州軍勢更薄。

故此劉敷將主攻方向設置在了城東北方的徐州營壘,他命劉勛率精銳前突,去攻徐州軍,自將余部牽制豫州軍——“卿須多少人馬,可破敵寨?”

劉勛拱手道:“臣在七星堡內所見,徐州軍勇銳者約千人……”這指的當然是王澤所部“劫火右營”了,而至於後來“蓬山”、“武林”兩大營南北包抄過來,當時劉勛已經跑了,沒能瞧見——“臣若有五千軍,足以破之!”

劉敷搖搖頭:“料敵當寬。今豫州本營兩萬之眾,我將三萬人拒之,不求勝,但遷延時辰,與卿機會。卿可將余部……萬五千眾往攻徐州營壘,務必疾若迅風而猛若雷霆,一擊即破!卿攻徐州愈速,則我當豫州愈安也。”

劉勛咬牙道:“前日在成臯,一時不察,為敵所趁,臣必當洗雪舊恥,割裴該首級以獻大王!”

劉敷鼓勵他:“斯言壯哉,將軍其勉。然若能生擒裴該,比斬首功勞更大。”

於是劉勛便即指揮兵馬,打開東門,先殺了出來。他這趟算是急襲,就為打對方一個冷不防,倘若鋪開部伍,漫山遍野地直接沖過來,估計徐州軍當場就會如同巨浪下的小舟一般被吞沒了;但問題是城門洞就這麽大,你不可能瞬息間便把一萬五千大軍全都開到城外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