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鹽與鐵

從屯墾地繼續向東,兩日後終於抵達東海之濱。裴該登高而望,只見莽莽蒼蒼,水天一色,煙波無垠,不禁使人的心境也變得開闊起來。他端坐在馬鞍上,擺手招呼衛循過來,用手中竹杖一指海面,問道:“因之,卿可知道,我為何要到這海邊來麽?”

他如今為一州刺史,還掛著都督軍事的頭銜,算個是大領導啦,不再是從前司馬越幕府裏品高職虛的小角色,日常指畫安排,揮斥方遒,總感覺手裏有點兒空……這年月高品士人都習慣在手裏玩兒點東西——比方說王衍就偏愛一支玉如意,後來被裴該給毀了。

然而裴該終究不是癮君子,不會想著去拿柄如意,或者麈尾,前者曾經給他留下過不好的回憶,後者麽……若說象道士還則罷了,可自己總會聯想起戲劇裏的宦官……至於曾經在開會時候捏過的蒲扇,倘若冬季野外還拿那玩意兒,會不會被人當是發神經啊?

後來想到,南朝名將韋睿曾執三尺竹杖(一說為竹如意)指揮作戰,這玩意兒貌似挺順手啊。好在江南淮北也不是無竹,於是他就命人挑了一段好材料,削之為杖,同樣三尺長短(晉尺,大概相當於後世的70公分多點兒),既可以當指揮棒,騎在馬上還能做“策”用。

當下即以三尺竹杖指點海面,詢問衛循,衛因之畢恭畢敬地回答道:“為有魚鹽之利。”

裴該說對啊,之所以我一定要到海邊兒來瞧瞧,就是因為這裏有鹽——至於漁業,倒還未見得有多麽繁榮,能榨出來多少利益。

廣陵的鹽業資源非常豐富,海岸線漫長,很多地方都可以曬鹽——故有縣名“鹽瀆”——還則罷了,並且淮陰縣內還有巖鹽。淮陰縣就是後世的淮安市,根據勘探,巖鹽儲量達到一千多億噸,居世界首位,而且品位高、埋藏淺、品質優,但在這年月還沒有大規模開發利用,裴該前世也不是在江蘇當的公務員,對此毫無認識,因此主要關注的還是海鹽。

他特意給衛循淮海從事的頭銜,還帶他過來,就是要他把鹽業給抓起來。鹽鐵國家專營之制,是從漢武帝時候開始的,東漢一度取消,到了魏、晉重又恢復。不過此前一郡官吏大多跑散,鹽業自然也放任自流了,裴該要衛循先把相關情況打探清楚,然後再決定是不是請祖逖帶兵過來,威逼甚至於剿滅那些在國退民進中把持了鹽業的沿海富戶。

此外——“卿當巡查海岸,尋找可築良港處,建造船只,以為輸運之用。”這年月中國的航海水平已經居於世界前列了,東吳時代就能建造大海船,一口氣從長江口北航到遼東去,或者向東去發現了台灣島。在裴該想來,即便因為戰亂的緣故,技術有所退步,但想造出可以沿著岸開,而不必要深入遠海的船只,問題應該不大吧。

“溝通淮陰、京口,若以海運,較之陸上車載人扛,必然省力,日程也會縮短。”

自己還必須仰仗著江東的支援,即便王導他們不肯再吐出一粒米來,終究裴氏答應過自己,等到今年秋收,東海王封地上運來糧食,會盡量分給自己一些用啊。再者說了,王導是不肯白給自己糧食,但若是用其它商品來換呢?我直接派人去建鄴,或者往吳郡、會稽等處貿易,你總不能橫加幹涉吧?

衛循拱手道:“使君深慮,循拍馬不及,只可惜……”略略頓了一下:“江東卻不缺鹽……”

裴該笑道:“此兩事耳。”我剛才跟你說鹽業,現在跟你說海運,並不是讓你收了鹽之後通過海路賣到江東去——那兒也挨著海啊,也產鹽哪,漢武帝最早設置的三十六處鹽官,可就包括了會稽郡的海鹽縣。如今海鹽隸屬於吳郡,在它西南面還有一縣叫做鹽官……聽名字就知道人不缺鹽吃啊。

但是,將來祖逖是要領著兵往西打的——這事兒倒不必瞞著幕僚們,過江後不久就跟他們打過招呼了——兗、豫兩州缺鹽的地方很多,他帶著鹽去找糧食,比直接扛糧食要便捷得多。“且鹽可制豉,可腌魚,其利倍之。”

衛循拱手應諾,但是表情多少有點兒不大自在,實在忍不住,就問裴該:“止祖守西行麽?我等不會要跟著他前往兗、豫吧?”裴該笑笑:“卿不願沙場建功,封妻蔭子麽?”衛循連連搖頭:“使君休看末吏體壯,為南人中之異相,實不識兵戈,平生連雞都未曾殺過……只要跟隨使君,自有晉身之階,何必要自蹈死……若是誤了祖守之事,恐於使君面上也不好看。”

旁邊兒甄隨聽了直撇嘴:“無膽匪類,倘若使……都督有命,我便願意跟著往兗、豫去。這些年也就屠狗殺雞,老爺刀上許久不沾人血,怕是要銹!”

裴該轉過頭去瞥他一眼:“既如此,我便將汝撥在祖士稚麾下,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