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八十九章 不勝而勝和不敗而敗(第2/4頁)

當天夜裏,完顏宗望親自審問楊可勝,說:“兩國已通和,又來劫寨,何也?”

楊可勝回答說:“可勝以勤王兵到京師,三軍欲戰,故可勝率之以來,非朝廷之意也。”

楊可勝將責任全都攬到自己身上,任完顏宗望如何逼問,都不改口。

完顏宗望因而大怒,下令斬殺楊可勝。

陜西勇將楊可世的兄弟楊可勝因此英勇就義。

這時,另一部分金軍追至幕天坡,與李綱所率大軍相遇。

金軍集中兵力向宋軍中軍發起猛烈沖鋒。

李綱見狀,下令以神臂弓還擊。

宋軍與金軍鏖戰於幕天坡。

戰狀很激烈,雙方互有死傷。

最終金軍戰敗,退去。

為防止金軍再來戰,李綱與行營司諸軍皆宿於城外。

對於姚平仲夜襲金營,趙桓本以為必定成功,他期待著清晨能傳來大獲全勝的好消息。

可是,第二天清晨,李邦彥等主和的人一起上奏說:“西兵勤王之師及親征行營司兵,為敵所殲,無復存者。”

趙桓聞訊大驚,急忙下詔,令各軍不得進兵!

緊接著,趙桓將責任全都推給姚平仲和西軍,並親自給完顏宗望寫信,說要捉姚平仲明正典刑,並又送給完顏宗望一大堆寶物,希望和金軍繼續議和。

李邦彥等主和派認為,危亡在即,僅做出這些措施是不夠的,還應該以實際行動來表明議和的誠意,應該召李梲持國書割地以和,並奉地圖和誓書,令路允迪前去割太原,秦檜前去割河間,程瑀前去割中山。

趙桓同意李邦彥等人所湊,令宇文虛中當面向金人解釋,說姚平仲等擅用兵甲,幾誤和議,已遣割地使,交割三關之地。

趙桓、宰執大臣以及有關各方全都相聚在都堂裏開會。

他們一致認為,當前形勢之下必須堅決執行和議政策,不得有絲毫動搖。

種師道也在場,他提出不同建議,說:“劫寨已誤,然兵家亦有出其不意者。今夕再遣兵分道攻之,亦一奇也。如猶不勝,然後每夕以數千人擾之,不十日,敵人遁矣。勝負兵家之常,正當再擊之耳,何遽喪氣乎?”

對於種師道的這個建議,趙桓和李邦彥等宰執皆不聽。

不僅如此,李邦彥等人還紛紛啟奏,認為李綱、種師道出師敗績,可正典憲,請求罷免李綱和種師道的職務。

趙桓準奏,於是罷免種師道宣撫使職務,改任大一宮使;罷免李綱尚書右丞、親征行營使職務,命蔡懋代之。

趙桓比任何人都知道,姚平仲劫營是誰安排的,可劫營兵敗,總得有人來承擔責任,所以李綱與種師道成了替罪羊。

李邦彥等人還嫌這樣不夠,要將李綱捆綁起來,交給金人處置。

可不知為什麽,金使竟然不接受,反說這樣不可,認為還是由大宋自行處置比較好。

李綱在城外得知事情有變,遂立即領軍入城,然後前去面見趙桓,想跟趙桓商量對策。

可趙桓拒而不見。

這時,李綱才知道自己已經被免職,於是退到浴室院等待趙桓降罪。

蔡懋接替李綱行營使職務後,立即派人統計損失情況,結果是行營司兵所失才百余人,損失情況並不像李邦彥等所說的那樣嚴重,而西兵折傷也不過千余人,其他各勤王之師因為沒出兵,故沒有任何損失。

很明顯,李邦彥等主和派誇大了兵敗損失,他們這是要以此打擊主張向金人開戰的李綱和種師道等軍方勢力。

政治鬥爭向來是無恥和沒有底線的,這不怨李邦彥他們狠,為了一己私利,敢拿國家的前途賭,怨只怨趙桓昏庸無能,作為北宋的最高決策者,趙桓很明顯缺乏應有的洞察力,根本看不清事情真相,而且他也缺乏應有的決斷力,在和與戰之間搖來擺去,前幾天,他還極力催促種師道出兵進擊金人,現在卻又認為出兵是一個錯誤選擇,認為議和才是正途。

蔡懋也是主和派中的一員。

因此,蔡懋上任之後,立即下令,大軍撤入城內,只留範瓊與馬忠所部在城外。

金軍見此,又開始猖狂起來,四處派遣遊騎耀武揚威。

蔡懋又下令不準抵抗和還擊。

蔡懋的舉動讓宋軍將士很不解,人們私底下都認為蔡懋有二心,可能已經暗中投降金人了。

宋軍劫營一事,引起了完顏宗望的高度警惕。

完顏宗望覺得,宋軍不顧人質安危前來劫營,說明人質在宋人心目中的分量還不夠重。

而且,從趙構來到金營後的一系列表現來看,他並不太像是一個親王。

特別是前些日子,完顏宗望為檢驗趙構的箭法,曾與趙構一同射過一次箭,沒想到,趙構竟連發三矢皆中筈。

這讓完顏宗望等金人大吃一驚!

金人普遍認為:“趙構應是將官良家子,似非親王,豈有親王精於騎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