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除了勝、敗,戰爭還有許多迷之細節

武王伐紂,日子不確定

商紂王後期,昏庸無道,過著窮奢極欲的生活。他耗費巨資建鹿台,造酒池肉林,致使國庫空虛,又聽不進任何反對意見,殺賢臣、寵小人,漸漸失去人心。這時候,周武王伺機而動,聯合西方11個小國會師孟津,對商朝發起了進攻。周武王在進軍到牧野的時候,舉行了誓師大會,他列舉商紂王的諸多罪狀,鼓動軍隊與商紂王決一死戰。牧野離朝歌僅70裏距離,直到此時,商紂王才意識到了自己的危險。他停止享樂,召集諸大臣商議對策。由於此時商朝的軍隊主力不在都城,一時也調不回來,紂王只好將大批的奴隸和俘虜組織起來派到了牧野。由於這些奴隸和俘虜非常痛恨紂王,所以一到牧野,他們就集體倒戈轉而殺向紂王。紂王當然無法抵擋,在牧野大敗,連夜逃回了朝歌。自知無力回天的紂王登上鹿台放火自焚,周武王攻下朝歌。這就是著名的武王伐紂。

武王伐紂發生的時間處於商周交替,是中國歷史年代的一個關鍵點。但是由於那個時代史書的編纂只記王不記年,所以關於武王伐紂的具體時間,一直存在爭議。史學家們眾說紛紜,但是卻都無法給出有力的佐證。時至今日,關於武王伐紂的時間,史學界提出的說法不下20種,但是說法越多,越讓人覺得撲朔迷離。

歷史學家胡厚宣曾在《古代研究的史料問題》中列舉了史學界對武王伐紂年代的一些說法,基本都集中在公元前1130年到公元前1047年之間。在胡厚宣所列舉的這些年代裏,影響最大的應該是日本天文學家新城新藏提出的前1066年的說法,他所提出的這個年代曾被範文瀾的《中國通史》和齊思和的《中外歷史年表》等采用。除此之外梁啟超所提出的前1027年的說法也曾在史學界流行一時,他主要是根據《史記·周本紀》裴因《集解》所引的年代推算的,他的說法曾被陳夢家的《西周年代考》、郭沫若的《中國史稿》、翦伯贊的《中國史綱要》等引用。

之後,關於武王伐紂的時間問題又有過好幾種說法。1979年黃寶權和陳華新提出武王伐紂發生在公元前1029年。之後不久,天文學家張鈺哲根據《淮南子·兵略訓》結合對哈雷彗星出現歷次時間的推斷提出是前1057年。1981年,何幼琦通過對《小孟鼎》和《瘦贏鼎》銘文的研究,提出了前1039年的說法。

在何幼琦提出前1039年的說法之後,趙光賢連續發表了好幾篇文章,推翻了他之前所認定的前1057年說,而提出了前1045年的說法。他找了非常多的資料為自己的觀點進行論證,其中包括古本《武成》、今本《逸周書·世俘》、《尚書·召浩》、《尚書·顧命》、金文《何尊》、《令彝》、《小孟鼎》、《五把衛鼎》、《九年衛鼎》等。1990年4月21日,北京文物局召開了新聞發布會,會上,北大教授侯仁之就采用了何幼琦所提出的這種說法。

1995年,“夏商周斷代工程”被列為“九五”重大科研項目。5年之後,發布研究成果的時候,研究者們提交了一個範圍和三個結果。一個範圍是前1050年至前1020年,而三個結果則是前1046年、前1044年和前1027年,其中研究者們最傾向於前1046年。而曾參與研究的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副研究員李勇最近又對這種說法提出了質疑。經過對一些資料的研究和分析,他認為武王伐紂的年代範圍應該為前1040年至前1030年。他坦言,盡管這一結果可能不是絕對的,但是他首創的兩種新的天文年代學方法卻一定能在類似的研究中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上古時期史料的匱乏,給今天史學界對武王伐紂年代問題的研究造成了許多的困難,以至於史學界至今依然難以統一說法。

秦始皇的兵工業太先進了

河南省西平縣是戰國時期韓國的遺址,考古人員在這裏發現了大量古人煉鐵的遺跡,這些遺跡證明鐵器的生產在當時的韓國已經有了一定的規模。然而,從秦始皇陵中出土的四萬件兵器卻都是用青銅鑄成的,這有點讓人匪夷所思。

關於荊軻刺秦,《史記》中有這樣一段描述:

軻既取圖奉之,發圖,圖窮而匕首見。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驚,自引而起,絕袖。拔劍,劍長,操其室。時恐急,劍堅,故不可立拔。

是說荊軻拿著匕首刺秦王,秦王繞柱逃跑,試圖拔劍反擊,但是因為劍太長,沒有拔出來。青銅材料非常容易折斷,所以青銅劍不宜做得太長。秦國人難道連這麽簡單的道理都不懂嗎?

1974年,考古人員在秦始皇陵兵馬俑坑中發現了大量兵器,通過這些兵器,人們逐漸了解秦軍強大的秘密。在這些兵器中,有一把青銅鑄的長劍,它的長度超過了91厘米。可見,司馬遷在《史記》中對秦王拔不出劍的解釋是有一定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