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縱橫天下的牛人們,連死也充滿陰謀

一代霸王,被小人餓死

齊桓公,姜姓,名小白,公元前686年與公子糾爭奪君位取得勝利,做了齊國國君。即位後的齊桓公在管仲的輔佐下苦心經營40年,使齊國一躍成為春秋時最富有的國家。在外交上,齊桓公首先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借以團結中原各諸侯,受到中原各諸侯的信賴。他曾九次召集諸侯會盟,任盟主達40年之久,成為春秋時期最有實力的一個盟主,文治武功盛極一時。

本以為作為一代霸王的齊桓公榮華富貴,善始善終應不是奢望,但是,誰能料想到,最先成為霸主的齊桓公的下場竟然是被活活餓死。

公元前643年,管仲病重,齊桓公到他病榻前探望並詢問國家未來之事。管仲交代說:“易牙、豎刁、開方這三個人絕不能接近和信任。”這三人是齊桓公身邊的寵臣。齊桓公問:“易牙把他親生兒子烹了給寡人吃,表明他愛寡人超過愛他兒子,為什麽不能信任?”管仲說:“人世間最大的親情莫過於愛子,他對親生骨肉都不珍惜,怎麽會愛國君呢?”齊桓公又問:“豎刁閹割自己進宮侍候寡人,證明他愛寡人超過愛自己,為什麽不能信任?”管仲說:“他對受之於父母的身體都不愛惜,怎麽會愛國君呢?”齊桓公再問:“衛國公子開方放棄太子之尊到我手下稱臣,他父母死了也不回國奔喪,這表明他愛寡人超過愛父母,為什麽不能信任?”管仲說:“最親近的莫過於父母,父母死了都不回國奔喪,這樣對待父母的人怎能奢望他對您忠誠?”

齊桓公雖口頭應承,但是行動上卻沒有遵從,繼續讓這三個小人在宮中主事。待到公元前643年,齊桓公患重病,易牙、豎刁等認為機會到了,便用桓公的名義張貼了一張布告,禁止任何人入宮,並堵塞齊宮大門,在大門前豎起一道高墻,不準任何人進出。

齊桓公病在床上,沒有一個人過問,連想喝口水都不能,這時,衛公子開方卻帶走千戶齊民歸降了衛國。最後,這位稱雄一世的霸主齊恒公竟然被活活餓死在宮內。齊桓公的五個兒子為了爭奪權位互相殘殺,誰也不管父親的死活。結果,齊桓公的屍體在壽宮中整整擱置了67天,屍體生了蛆也無人收葬,一代霸主竟落得如此可悲的下場。

齊桓公的晚年悲劇就像長鳴的警鐘,時刻提醒世人要注意身邊的小人,不要看到別人對自己非常好,就感動得一塌糊塗,而應用常情、常理去推斷,才可以下結論,不讓小人乘虛而入。

秦始皇突然死亡的歷史真相

公元前210年,千古一帝秦始皇死於第五次東巡途中。關於這位帝王的死因,歷史上爭議頗多。目前在史學界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一種說是死於疾病,另一種說死於非命。

第一種說法認為,《史記》中關於秦始皇死因的記述很多,死因已明,病死無可置疑。據《史記》記載,秦始皇從小就患有疾病,體質較為羸弱。可是他為人又剛愎自用,事無巨細都要親自裁決,所以極度勞累;加以巡遊中七月高溫,以上諸因素並發,促使他在途中病發身亡。

那麽他死於何種疾病呢?郭沫若先生根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王為人蜂準,長目,鷙鳥膺,豺聲,少恩而虎狼心……”推測秦始皇幼時患有軟骨症,又時常患支氣管炎,所以長大後胸部和鷙鳥一樣,聲音好像似豺狼,後來由於政務繁重,引發腦膜炎和癲癇等病症。秦始皇在渡黃河時,癲癇病發作,後腦殼撞在青銅冰鑒上,加重了腦膜炎的病情,人處於昏迷狀態。當車趕到沙丘後第二天,趙高、李斯發覺秦始皇已死去多時。

持第二種觀點的人從幾篇有關秦始皇死亡情況的史書中推敲,發現了可疑之處。而宦官趙高在秦始皇病重和死後的種種表現,使人不得不懷疑秦始皇的死與他有莫大的關系。此次始皇出巡,隨從人員主要有趙高、李斯、胡亥等人,將軍蒙毅也在隨行之列。可是當秦始皇在途中病重時,蒙毅卻被遣返邊關。從突然的人事變動來看,這似乎是趙高等人的計謀。而蒙毅的兄長蒙恬是公子扶蘇的親信,突然間將其從秦始皇的身邊調走,不僅去掉了扶蘇的耳目,也為趙高後來計謀的實施清掉了一塊絆腳石。

隨後,趙高假冒秦始皇的旨意指責扶蘇為子不孝、蒙恬為臣不忠,讓他們自殺,不得違抗。在得到扶蘇自殺的確切消息後,胡亥、趙高、李斯這才命令車隊日夜兼程,迅速返回鹹陽。為了繼續欺騙臣民,車隊不敢走捷徑回鹹陽,而是擺出繼續出巡的架勢,繞道回鹹陽。當時正值七月高溫,秦始皇帝的屍體在途中開始發出陣陣惡臭,為了掩飾屍體的味道,趙高竟然將鹹魚放在秦始皇的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