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爵位(第2/4頁)

即便有一些細作,他們的地位也很低,很難直接影響到各成員國的上層。

如今蒙特願意為大明效力,楊致和是很開心的,他發覺自己過去走進了一個誤區。

他一直想要通過當地人來當細作,但是這些人對大明朝並沒有忠誠,所以成效不大。

但是像蒙特這樣已經歸化大明的這些歐洲人,因為對大明的忠誠,他們能夠發揮的作用更大。

就像蒙特,他是著名的大商人,在歐洲社會地位並不低。甚至因為他手裏的商品,更被歐洲的一些領主重視。

讓他出面,可以發揮的作用更大。

蒙特拿出了大筆的“賄賂”,費盡心思,終於得到了他的許可,能夠將商船直接開進歐洲大陸。

這樣的時候,他要在船上安排一批士兵保護商船,也是理所應當的。

當然,這只是那些歐洲人的見聞,實際上,商船上的百分之八十的水手,現在都是海軍士兵。

若是有人想要通過奪取這艘商船,獲取大明造船的秘密,駐紮在直布羅陀的軍隊,絕對不介意在歐洲掀起一片殺戮。

當蒙特抵達科隆這個漢莎聯盟中最繁華的城市,對大明士兵來說,這座歐洲最大的城市還不如一座普通的大明州府大小。

不到五萬人的城市,甚至比不上大明的一些縣城大小。

在大明已經逐漸工業化的時代,依舊依靠手工的歐洲城市更是無法跟大明相比。

在大明,幾乎大部分縣城都已經有了水泥廠,馬車廠,蒸汽機廠,各種農機廠。

但是歐洲只有少部分城市,依托資源,建立起來不大的鋼鐵廠和蒸汽機場。

科隆這個城市,唯一讓人感覺到他的繁華的,就只有城外的那個貿易市場。

十二世紀時,科隆內城的規模就已經奠定。半圓形的城垣總長六公裏,開有十二座城門。

科隆有居民四萬五千人,是神聖羅馬王國首屈一指的大城,人口已經超過當時的巴黎和倫敦。

科隆的興盛得益於優越的地理位置,它地處南北水路和東西大道的要沖,又是朝聖要道。

舟楫車馬都從這裏經過,八方貨物也在這裏集散。

因為漢薩同盟的興起,科隆還有一個特權,即所有途經科隆的貨物,都必須首先在該市展銷三天,才能繼續轉運。

這對於科隆的商業,無疑是一大促進。隨著經濟勢力的增強,科隆的富商和手工業行會在十四世紀初奪回了城市管理權,大主教逃往波恩,不再是科隆的統治者。

科隆成為自由市和漢薩同盟的重要城邦。

不過,這些年來,因為歐洲的經濟中心在南方,米蘭和羅馬的發展逐漸超過了科隆,就連熱內亞的人口已經超過了科隆。

但是,對占據了歐洲大部分國土的神聖羅馬王國來說,科隆的重要性依舊不是其他城市能夠相比的。

蒙特父子乘坐著伯爵轎車,在接受了議會承徽的熱情歡迎之後,來到了位於城東議會大樓。

在這裏,他們見到了科隆城的議員們,還有漢莎聯盟的代表們。

漢薩同盟是北歐沿海各商業城市和同業公會為維持自身貿易壟斷而結成的經濟同盟。

十三世紀逐漸形成,十四世紀達到興盛,加盟城市最多達到一百六十個。

在十四世紀中後期,他們成立以呂貝克城為首的領導機構,有漢堡、科隆、不來梅等大城市的富商、貴族參加。

他們擁有自己的武裝和金庫。九十年前年戰勝丹麥後,訂立《斯特拉爾松德條約》。

同盟壟斷波羅的海地區貿易,並在西起倫敦,東至諾夫哥羅德的沿海地區建立商站。

近年以來,這個同盟已經發展成為了以德意志人為主體的商業聯盟,他們雖然在經濟上比不上南方,但是軍事實力猶有過之。

之所以形成這樣的局面,不得不提的就是神聖羅馬王國特殊架構。

神聖羅馬王國在十世紀的時候由東法蘭克王國蛻變而來,他們以古羅馬帝國的真正繼承人自居,處心積慮完成其理想中的領域——包括一切基督教國家在內的龐大帝國。

原則上,他們支持羅馬教皇,實際上,從成立的那天開始,教皇與皇帝間明爭暗鬥一直持續了幾百年。

因為這種鬥爭,除了初期帝國皇帝還擁有一些權力,到後來,皇帝的權力幾乎消失殆盡。

特別是十三世紀大空位時期以後,皇帝只有名譽上的領導權,他實際能管理的區域,只有自己的封地。

皇帝無實權,帝國組織松散而龐大,皇帝之下的諸侯、主教區、騎士團體及自治城市各自為政,理論上連系各成員共同輔助皇帝的公會,事實上淪為各方爭取特權之場所。

如今的皇帝腓特烈三世在西歷1452年在羅馬由教皇尼古拉五世加冕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