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四七章 移民規劃(第2/3頁)

各大王府除了每家可以從大明帶去一支三千人的護衛,整個南洲沒有了任何軍事力量。

而且,朝廷也下了死命令,嚴禁任何王府發展自己的勢力,護衛人數不能超過三千。

這也是為了防止以後各大王府做大,有自立之心。

為了讓南洲得到最大化的開發,還不得到破壞,朱瞻基推出了南洲開發指南一書。

南洲除了南方和東部的少數地區種植糧食,實行糧食自給自足之外,大部分區域都劃成了牧場。

在這份開發指南裏面,明確提出了將南洲建設成為大明的軍馬基地,羊毛基地,礦產基地。

而且還首次提出了土地荒漠化概念,並且要求在西北一帶,也實行保護草場的思路。

如今的大明不是原本的大明,南洋的糧食一直源源不斷地往內地運,糧食是不缺的。

因為不缺糧食,造成了糧價低廉,讓種地無錢可賺,也相應地減少了土地兼並。

當然,更主要的原因是因為如今的大明商業發展迅速,商業的利益遠遠超過了土地帶來的利益。

再加上這些年一直在推行的移民政策,東南一帶,中原一帶的人口一直向四方流失。

而大明也是政府移民執行最有力的時期,後世中國的人口譜系的格局,實際上就是大明時期奠定的。

一直到21世紀,大部分人都還知道山西洪洞大槐樹移民的往事。

只不過,朱元璋時期的移民是殘忍的,絲毫不體諒老百姓的死活。

但是到了永樂時期,特別是近些年,朝廷經費充足,各地的水泥路,驛站,沿途到處都是。

拿到移民貼的老百姓,不僅在移民途中能得到照顧,抵達目的地之後,還能得到免費的糧食和種子,工具。

樹挪死,人挪活。當能夠獲得大量土地,能安家落戶的時候,百姓能夠爆發的力量是巨大的。

朱瞻基回來的這三年,不算唐賽兒他們這些從山東移民到極西的四萬人,從山東,山西各地,遷移到東北奴兒幹都司,北海(貝加爾湖)一帶的百姓就超過了二十萬。

而人口更多的東南一帶,往東番(灣灣),呂宋,婆羅洲,星城,舊港,馬魯古(香料群島)移民的百姓超過了百萬。

大明人口已經超過了六千萬,移民走的百姓還是少數,也是當地的窮人。

他們的移民離開,朱瞻基並不會擔心讓大明空心化,反而因為不少窮人的離開,讓當地少了許多地方矛盾。

這次南洲移民開發,僅僅是海軍就要派過去五萬,超過一半的海軍,都是從陸軍轉到海軍的。

朱棣西征歸來之後,大批的將士都面臨無仗可打的境地。

他們是軍戶,只能打仗,這樣的時候,進入海軍,並且在南洲獲得大片的土地,成了他們的一個好出路。

他們這些暫時不會脫離海軍轄制,由朝廷支付軍費,在南洲駐守三年,未來可以選擇全家移民南洲,或者回到國內。

他們還只是第一批,未來,將會有更多的陸軍轉入海軍。不管是南洲,歐羅巴,南亞,還是東洲,都需要大量的海軍將士駐守。

相反,大明境內卻因為沒有敵人,需要不了那麽多軍人。

在這個時代,大明的軍隊就要開始走向精簡化,專業化,精銳化。

在朱棣與朱瞻基禪讓大典之前的這段時間,大明各地都沸騰不已,他們不是因為皇帝的更換,而是因為軍隊要從陸軍轉入海軍。

而各大王府也都在征召更多的人隨他們一起前往南洲,他們用各種手段,各種優惠條件來吸引百姓跟他們走。

除了朝廷的底線不能破,許多王府承諾給百姓的優惠條件已經幾乎與朝廷持平。

只要有人願意跟他們走,在那裏落腳生根,這些人,以後就是財富。

所以他們哪怕沒有直接的利益,但是也能因為人口的多少,獲得快慢不一的發展。

但是,許多王府還是比較保守的,激進的只是少部分。因為他們現在還不知道,自己會被分到那一片區域。

如果是分到土地肥沃的地區還好一些,再多的人也養得起。但是要是分到貧瘠的地區,人越多,糧食問題也越是大啊。

但是他們只能等待,等到禪讓大典之後,進行抽簽。

是的,為了表示公平,十七家親王府將會才會抽簽。南洲被分成十七塊區域,編成一到十七號。

親王府分兩次抽簽,第一次抽抽簽的順序,第二次按照順序上去抽區域。

至於你能分到那一片區域,就要看你的運氣好不好了。

在朱瞻基看來,南洲那邊不存在區域好不好,即便是最荒涼的西北,那裏也是以後的全球最大的鐵礦石基地。

只不過,在這個時代,那裏不會那麽快得到開發。

親王府的區域要抽簽,但是各大勛貴的地盤,卻是由朱瞻基統一分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