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一章 火車(第3/4頁)

因為當時的火車都是小火車,車身輕,裝載能力有限,根本不能跟如今這將近四米寬的車廂相比。

雖然火車的車廂大部分是木板制造,但是底盤,承重架,車輪的重量已經不輕。

車廂裏面的座椅,再加上人員,墻壁,車頂,一節車廂的重量,已經達到十噸左右。

但是蒸汽機的動力按照朱瞻基的估計,最多也就是幾十馬力。

這是真正的小馬拉大車,不過因為有鐵軌的存在,倒也不是拉不動,只是速度慢一點。

主要的問題還是沉重的車廂對鐵軌,不應該是說是木軌的損壞。

僅僅在下馬橋農莊試車的這個階段,整條木軌就已經換了幾次,火車每跑一圈,幾乎都能帶來損傷。

這個問題不解決,火車永遠不能達到試運行階段。

除了這個問題,刹車裝置也困擾了工匠們許久,靠氣壓刹車,在後世已經司空見慣。

但是如今,設計這套管路,就困擾了工匠們許久。

這可不是傳音裝置,傳音裝置的銅管不在乎壓強,但是刹車的鋼管,銜接不牢,就會漏氣。

而且,大明雖然有了魚鰾,動物皮,以及各種樹漿制成的膠水,能有效防漏,但是這些膠水對高溫的抵抗力都達不到。

藍煙雖然是學化學的,卻對這方面毫無了解,也不會制作膠水。

這個還是依靠一個老工匠解決了,他從硫磺和黃鐵礦中得到的膠水,雖然耐熱度比不上後世的合成膠,但是經過試驗,效果還不錯。

在解決了刹車問題之後,回過頭來再解決鐵軌問題,朱瞻基意識到自己有些太心急了。

雖然鐵軌一開始可以使用寬軌,也預留更寬的通道,但是車廂卻沒有必要一開始修建的這麽大。

既然是試運行,那麽就從小到大,先設計如今的木軌能承受的重量就好了。

想改大不容易,但是想要改小,就容易的多了。

首先,車廂被改成了三米寬,高度也降低了半米多。

承重結構除了車輪縮小三分之一,其他地方被盡量少用鋼鐵減重,又省了將近一半的重量,重量只有五噸左右。

十噸的車廂加上人,對木軌的損壞有決定性作用,但是變成五噸以後,木軌就能承受了。

即便是木軌上面的鐵條容易磨損,但是這個磨損還能控制在承受範圍以內。

二月中旬,工部那邊剛制造出了五節車廂,朱瞻基就有些迫不及待地想要把火車開上路了。

如今的應天府,經歷了一番大拆遷。現在可沒有什麽釘子戶,官府一聲令下,拿到補償的百姓立即就趕緊搬家。

搬的晚了,可是要去坐大牢的。

當然,朱瞻基也都是著令按照市價補償,一些店面,也可酌情回遷。

如今的應天府,雖然火車沒有運行,但是道路的修建從去年夏天就開始了。

如今已經修成了一縱一橫兩條主路,外加一條環城大道。

這每一條路都超過了五十米寬,中間是鐵路,兩邊是馬路。而且每邊的馬路都是單行道,靠右行駛。

在沒有汽車的年代,這樣的寬度,最少在幾十年以內是足夠的了。

東西向的大路是從下馬橋農莊開始,一直通到了城西的夾江工業區,長度十八裏。

南北向的大路從南方的聚寶門,一直通到江邊的閱江樓碼頭,長度十八裏。

這兩條路都不是單純的直線,根據應天府的地形,商業區,主要居民點,設置了不同的站點。

環形路比較麻煩,因為應天府並不是一個標準的正方形,城內還有不少小山和湖泊。不過按照朱瞻基的指示,這條路主要沿著城墻內環行駛,只是將皇宮和各大官衙這裏的東南方給排除在外。

不過也因為不是標準的正方形,所以基本上這三條路就能滿足大部分人出行的需要。

原計劃的第一次試車是二月十八,但是因為朱瞻基興致沖沖,想要成為第一個乘坐火車的太孫。

文武大臣們百般勸阻,認為這簡易的車廂不符合朱瞻基的身份。所以推遲了兩天,由禮部和內監的人專門到下馬橋農莊將幾節車廂重新裝飾布置了一番,才真正開上了路。

為了方便火車進城,東華門的城門被拆開,只剩下了一個大豁口。

原本許多大臣們還叫嚷著要重新修葺,但是新式炸藥的出現,讓許多人都閉了嘴。

有了新式炸藥,再堅固的城墻也猶如紙糊的一樣,建起來又有什麽意義?

有了火槍,炸藥,還要讓人打到應天府來,他們手中肯定也有這些,城墻也是擋不住的。

除了東華門,西城的清涼門,北方的挹江門,也都被拆除。

這一天,火車停在了承天門外的站台邊,朱瞻基帶著自己的後妃和一幫孩子,興致沖沖地登上了火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