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零八章 國家與民族(第4/5頁)

一個文化,一個國家。

但是當不同的民族不願意遵守你的習俗,不願意與你用同一種生活方式一起生活的時候,孔家根本毫無辦法。

儒家教化嗎?人家根本不願意學啊!

朱瞻基跟孔家提出了多個解決方式,這裏面借鑒了一些後世英國的方法。

英國作為第一個近代的民族,指的就是由全體英格蘭居民所集合而成的人民。作為與民族同義詞的國民,是“主權的持有者、政治團結的基礎和最高的效忠對象”,一個國家的國民,不管是什麽族群、什麽階級的成員,在同一個民族國家共同體之內,都被想象為是同質的、整體性的。

在英國,有英格蘭、蘇格蘭和愛爾蘭三個原生性民族。他們就是靠這種方法,形成了一個多民族,同文化的統一國家。

但是他們做的不夠好,蘇格蘭,愛爾蘭,一直還在鬧獨立。

這方面,就又要借用美國的方法,就是淡化民族,淡化信仰,加強利益聯系。

但是實際上,他們這兩個國家的模式都是失敗的,他們主要是前期有用,後期還是不能解決這裏面的矛盾。

在這方面,做的最好的還是我們自己的老祖宗。

漢族就不用說了,原本的黃帝,占據的地盤還不到後世的一個市大。上千年的征戰和同化,形成了一個多民族,同習俗的漢文化民族。

周朝可以說是中華民族融合的基礎,他們的八百年統治,徹底將一個數百個部落,數百種語言的不同的國家,形成了一個真正的聯盟。

到了秦始皇時期,才給統一文字,統一語言奠定了基礎。

但是,儒家的一家獨大,加強了這種文化的影響力,卻又為了便於統治,閹割了人們的思想,降低了人們的執行能力。

經歷了宋代的儒家思想復興,又經歷了百年蒙元的異族統治,如今的大明對民族之分份外嚴格和敵對。

朱瞻基當初跟孔家的回信中,明確表示,大明是建立在漢族的基礎上,但是漢族,其實也是春秋戰國時期,不同民族的融合體。

周朝時期,形成了單一文化的基礎,但是不管華夏也好,漢文化也好,都沒有明確的闡述。

如今漢文化既然已經不能適應大明的擴張和需要,那就不如復古,重新將華夏民族這個稱謂撿起來,形成一個單一文化圈。

大明不在乎你原本是什麽民族,只要是能心向華夏,願意融入華夏,大明就能用國民的名義來接納。

當然,這只是文化層面的接納。

除了文化的影響,大明還有槍炮,還有刀劍。

在現實裏,大明肯定還是以漢族為主體,將其他民族徹底融合。

這種融合,也可能是血腥的,殘忍的。

因為民族的自我意識一旦產生,會構成實質性的民族,很難被同化。

如果將已經形成民族自覺意識的民族降格為族群,會被認為是主體民族對自我的矮化,因為恐懼喪失本民族的本真性,而可能激發起更強烈的民族意識反彈。

比如說南洋的那些島國,他們想要大明接納,是想占便宜,但是如果因此就打散他們的架構,將他們分散,他們肯定就不會願意,甚至會因此而造反。

還有朝鮮和日本,他們肯定也不願意被稱作漢族,想要保留自己的民族特性。

即便是大明拿出華夏民族這個大傘,他們也不會願意徹底失去自己的民族特性。

所以朱瞻基對於族群,采取的是積極融合,比如南洲(澳洲),東洲(美洲)上的那些原始部落族群。

他們還沒有形成民族的觀念,也沒有形成不可摧毀的文化沉澱,非常容易融合。

而對於朝鮮,日本,中南半島上面的一些國家,他們已經有了原生民族的意識,就需要采取不同的策略和手段來同化,而不是直接融合。

這個時候,就需要對華夏民族的內部架構,進行更近一步的細分,分級,卻又不能形成封閉的階級。

文化上的融合,是必須積極的,正面的。但是具體措施,就要區別對待。

差不多就是這麽一個意思。

對於這個任務,數十個孔家宿儒花費了大半年的時間,三易其稿,終於又拿出了更全面的學術。

但是,朱瞻基依舊是滿意又不滿意。

滿意的是他們按照朱瞻基的意思,對民族和國家進行了非常合理的闡述,對一些不能調和的矛盾點,也進行了細致的分類。

比如說在國家和民族,親族的優先上,他們按照天地君親師的分類,將國家大於民族,大於親族給確定了下來。

這樣一來,就再也不怕那些儒家墻頭草,兩邊靠了。誰要是還想當漢奸,就要考慮一下身後名了。

看著眼前的孔氏族人,朱瞻基卻想到了後世的那個大名鼎鼎的六十四代孫的衍聖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