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塵埃落定(第3/4頁)

永樂十三年,太孫掛帥,剿滅日本倭寇與張士誠余孽。永樂十四年平定日本,並且將日本王室遷移應天府。

永樂十五年,太孫率領十萬大軍,來回遠行十萬裏。費時三載,為我大明增加一倍國土,開疆拓土乃不世之功。

朕賞無可賞,也不必賞。身為我朱棣之孫,他的身上就背負著整個大明,這個天下,以後就是他的。朕將給他整個天下……誰贊成?誰反對?”

這個大殿裏沒有瘋子,不要說大多數人是贊同的,就是不贊成又能如何?

這個時候敢站出來說反對,等待他們的就是虎視眈眈的楊章德,他可是很想在朱瞻基面前好好表現一番。

殿中的大臣以蹇義為首,勛貴以張輔為首,立即應聲跪下。

“臣等拜見陛下,拜見太孫殿下。”

待大臣們三拜九叩之後,朱棣志滿意得地又牽著朱瞻基的手回到了他的龍椅旁。

這是一張紅木床一般的龍椅,上面被金黃的坐墊鋪著。

就是這張看起來很普通的寶座,幾千年來無數人為之瘋狂,死亡。

朱瞻基這一次先等朱棣坐下,這才在他身邊坐了下來,坐在高台上俯瞰著殿中的大臣。

待大臣們起身,李謙這才又走到了他們的斜前方,大聲念了起來。

“茲命文淵閣大學士楊榮為監國輔佐大臣。主兵事。”

楊榮立即快步走了出來,在殿中間跪下。“臣接旨!”

朱棣看了看他,和聲說道:“子榮長於兵事,今後當盡心盡責輔佐瞻基,不可懈怠。”

“是!”隨之而來的是他兼職顧命大臣的各種獎勵,這種獎勵是慣例,每個人都會有。

“茲命英國公張輔為監國輔佐大臣,主軍事。”

張輔長身跪立,抱拳道:“臣接旨。”

面對張輔,朱棣並沒有說太多的話,君臣兩人的視線相對了一刹那,朱棣說道:“起身吧。”

給張輔沒有任何的獎勵,張輔也沒有放在心上。過兩年張家封藩交趾的話,這個獎勵已經大的沒邊了。

“茲命文淵閣學士金幼孜為監國輔佐大臣。主防事。”

金幼孜也精於兵事,不過他是參謀型人才,排兵布陣,領軍打仗就不在行了。

“茲命翰林學士胡儼為監國輔佐大臣,主學事。”

胡儼本來就是國子監祭酒,今年就有秋闈,明年有春闈。這派出監考,考取學子,都要跟他,還有禮部尚書呂震一起來商議。

而且,到了明春春闈,這考題還要朱瞻基來圈定。

接下來,六部主官分別任命為監國輔佐大臣,並沒有漏掉任何一人,而被遷到左都禦史的劉觀,同樣也變成了輔佐大臣。

他們七人都是有自己的本職工作,負責的也都是自己工作的範圍。

但是,開始的三人,加上他們七人,總共有十一個人。

讓所有人意外的是,接下來,還有一份聖旨。

“擢升解縉為文淵閣大學士,茲命為監國輔佐大臣。主文事。”

上次白跑了一趟,今日在殿外候著的解縉,依舊一副文士的裝扮,進了奉天殿。

從永樂十二年被朱棣關進大牢,他已經在朝堂消失了六年。

這六年來,他每日還能入宮,但是都是在古今經籍庫當他的圖書館管理員,遠離了朝政。

但是因為他教了一個好學生,哪怕已經被擱置了六年,仍然有東山再起的機會。

蹇義對於這個任命還是很滿意的,解縉有些書生意氣,其實就是一個沒有心機的愣頭青。

但是他的文采的確冠絕當世,如今的大明,沒有任何人敢說自己的文采有他高。

這樣一個人來輔佐文事,充當殿下跟他們之間的聯絡人,比楊士奇那個老狐狸要好對付多了。

朱棣對解縉卻沒有太多好感,他是一個實用主義者,在他看來,解縉這樣的人,最好就是去教書,去寫書,從政不是他該走的路。

但是他也知道朱瞻基的弱點是缺少文臣的支持,所以需要解縉這樣一個招牌,所以同意了朱瞻基的意見。

但是封了解縉,所有人反而更激動了起來,因為輔佐大臣不可能是雙數,只會是單數,現在有了十二個人,就還差一個人。

“茲命王彥為監國輔佐大臣,主宮廷事。”

許多人燃起的一絲希望迅速破滅,這次安排的顧命大臣,總體來說還是以穩為主。

除了一個解縉,其他人都是朝中內外大臣。

不過其他人也不心急,等到朱棣出征以後,再向朱瞻基投誠也不晚。

以朱瞻基的二十出頭的年紀,最少可以穩定執政四十年,這可是真正的一時投靠,受益一生。

“有事起奏,無事退朝……”

在接見了解縉之後,今日的大朝會就到了尾聲。因為反對派被關進了大牢,今天的朝會舉行的非常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