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處政與安排(第2/4頁)

楊榮離開,內閣學士這裏就以黃淮為首。

黃淮是洪武三十年登春榜二甲第五名進士,授官中書舍人,步入官場。

朱棣登基之後,對此前的大臣都進行了考核,在奉天門左室召見黃淮,詢以政事。

黃淮據“靖難之役”後的形勢和政局,陳述了自己的意見,對答如流,很合成祖旨意。其後,黃淮與解縉、楊士奇、胡廣、金幼孜、楊榮、胡儼等六人入直文淵閣預機務,黃淮專掌制敕。

後來,黃淮自永樂五年任詹士府右春坊大學士,成為了朱高熾的次席屬臣。

當時的詹士府還有詹士金忠,金忠乃是兵部尚書,並不具體分管詹士府事宜,黃淮得以受到朱高熾的重視。

在原本的歷史中,朱高熾因為朱棣永樂十二年的北征回來迎駕遲到,所有屬官除了楊士奇,全部關進大牢,一直到朱高熾登基才被放出來。

但是這一世,因為朱瞻基的作用,這件事並沒有發生。

後來楊士奇因為學問高,但是處理政事的能力不足,不為朱棣所喜。

不過楊士奇頗受朱高熾的喜歡,經常找他釋經講義,朱棣幹脆將能力稍強的黃淮重新召回內閣,把楊士奇打發給了朱高熾。

如今解縉追隨朱瞻基,胡廣已經去世,內閣以楊榮為首,黃淮任次輔。

朱棣第一個接見的大臣是刑部侍郎姚寬,此人以四川巡撫之名,前往四川督撫地方行政。

如今即將離京,特此來向朱棣辭行。

巡撫和總督,包括總兵官,都是大明的特遣官職。這些職位一般不會常設,但是級別很高,能督撫一省,甚至跨省的民政大權。

四川去冬遭遇地震,但是由於蜀道難行,朝廷救濟很難進川,所以基本只是靠本地救助。

但是糧草送不進去,金銀和特遣官員還是要派出去,安撫民眾。

這樣的接見只是常例,朱瞻基在旁邊觀看了一番君臣奏對,姚寬就領命出京。

姚寬去後,朱棣問道:“瞻基對如今朝廷巡撫之制,可有見解?”

朱瞻基搖了搖頭說道:“民政巡撫,監察巡按,軍政按察,此乃督政之制,甚妥。不過入川艱難,皇爺爺也沒有想過打通蜀道?”

朱棣搖了搖頭笑道:“歷朝歷代無不想,卻艱難無比。”

朱瞻基笑道:“孫兒查閱過長江水文,得知湖北入川之段,礁石眾多,阻礙船行。如今朝廷火藥眾多,孫兒在想,是不是能以火藥炸開礁石,開拓航道。”

朱棣眼睛一亮,大喜道:“此乃好主意,待我離京,你可安排工部查探水情,若能打通入川航道,利國利民。”

朱瞻基應了下來,第二個被接見的是寧羌衛指揮使杜遂。

自從在江油發現了大量的硝石礦,原本偏安一隅的寧羌衛成了一個重要的中轉點。

從四川挖出來的硝石,通過馬幫一直運到陜西境內。然後通過小船沿著漢水而下,一直到丹江換成大船,運抵京城。

寧羌衛原本只是朝廷為了震懾山夷,如今卻擔任起了硝石的陸路運輸重任。

那裏少數民族眾多,道路險阻,民生艱難。如今依靠運輸硝石的馬幫眾多,雖然讓寧羌衛賺了不少油水,但是出現的民族矛盾也多了起來。

杜遂去年因屠殺不順大明的山夷屢受彈劾,認為他在西南殺戮過甚,不利團結。

朱棣卻不是那種喜歡事事忍讓,息事寧人的皇上,他在去冬召了杜遂進京,不僅沒有懲罰杜遂,反而嘉賞了一番,大賞寧羌衛。

如今年已經過完,杜遂要回漢中駐地,也是跟朱棣辭行。

朱棣接見了杜遂之後,又問朱瞻基。“瞻基以為,這山民到底是該剿還是該撫?”

朱瞻基心中早有定論,從容應道:“孫兒以為,順民當撫,逆賊當剿。一手拿刀,一手拿糖。”

朱棣哈哈笑道:“不愧是我的好孫兒,深知我意!要是你來做,該當如何?”

朱瞻基笑道:“除了像皇爺爺如今這樣屠殺逆賊,還當誘之以利,讓那些深山的山民主動投誠,歸附我大明。”

“如何誘之以利?”

“發放土地,嘉賞墾荒,擴大交易。”

朱棣點了點頭,回頭問黃淮。“黃愛卿以為如何?”

黃淮看著朱棣滿意的笑容,怎會這個時候給他潑冷水。皇上對這個孫子滿意無比,雖然此舉略傷天和,殺戮過甚,但是也不會在這個時候提起。

他笑著說道:“殿下此舉謀略周全,實乃良策。”

朱瞻基點了點頭,吩咐王彥。“下一個是戶部侍郎報預算吧?讓他進來。”

剛過完年,這段時間的大明非常平靜,朱棣又大肆放權給了下面的堂部,這段時間並沒有多少事務。

二月初一的大朝會,將會正式讓各部上報預算,也就戶部這段時間稍微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