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朝議(下)(第2/4頁)

但是現在,為了解決問題,他毫不客氣地說道:“那要拖到什麽時候?難道僅僅為了一些銀子的分配,你們要吵到明年?你們誰有夏尚書精通賬目?你們誰有夏尚書對大明的財政了解?你們誰有夏尚書更能清楚大明哪裏更需要銀子?但是為了一己之利,或者說為了一個部門的利益,卻忽視了大明的整體利益!在你們看來,到最後你們相互妥協,各自分到一些銀子,明年的公費更寬松一點,就是好的。但是對朕來說,對大明來說,這卻是最大的浪費!”

話說到這個份上,就連被朱棣維護的夏元吉這個時候也覺得羞恥,他跪下俯首道:“陛下,都是臣無能……”

“平身……”朱棣嘆了口氣,就坡下驢道:“此法則是必須要推行的,不過蹇尚書你的意見也很中肯,將大臣們限定在一目一綱,確有些因噎廢食,朕可允許凡在大朝會期間,大臣仍然有建議之權。”

這是一種妥協,不讓現在的大臣們說話,那比殺了他們還要嚴重。他們存在的意義就是諫言啊!

除了像夏元吉這樣當了十幾年戶部尚書的,像宋禮,吳中這樣原本在年輕時候研究過修建築,修河渠的,大明哪有那麽多的專業人才?

就連吳中這個“建築專家”,因為有功,晉升刑部尚書。而他這個工部的專業人才,到了刑部,連案卷都不會看,更別說斷案了。

在工部尚書之前,他還擔任過北平布政使,大理寺右寺左少卿,右都禦史,資善大夫,然後才是工部尚書。

就在永樂十五年,朱瞻基出海的那一年,也是他擔任刑部尚書的第二年,整個刑部沒有判決一起死刑。

一個超級大國的執法機構,竟然沒有判決一起死刑,這恐怕是整個歷史上都沒有的。

朱棣為之大怒,差點要把他削職為民,後來把他叫來大罵了一番,他才含淚將幾個罪大惡極的犯人判了死刑。

而他卻在民間獲得了“愛民如子”,“活菩薩”的美譽。

以他建築專家的身份來說,他最適合的就是工部的官員。以他心善的性格來說,刑部尚書根本不適合他。但是他這樣的外行,偏偏坐在了刑部尚書的位置上。

而像他這樣的人,整個朝廷比比皆是。論起專業來,除了太醫院的醫生,工部的工匠,刑部的捕頭,這個國家幾乎沒有專業人才。

所有人擔任不同的官職,唯一需要做的,不是加深自己的專業素養,而只是看前面人怎麽做的,然後照葫蘆畫瓢。

朱棣一開始也不覺得有什麽錯,但是跟朱瞻基就專業問題需要專業人士來處理進行了幾次討論,才發覺這裏面的好處。

但是關鍵問題還是,根本沒有需要的人才。還有一個問題就是,選拔制度的問題。

那些內監的財會人員,甚至大商戶家裏的賬房,隨便哪一個出來,恐怕都比戶部一大半官員要強。

那些官員除了飲酒作樂,拉攏關系,揣測上意,許多簡直都是廢物,他們離開了小吏根本連本職工作都做不好。

但是偏偏是他們身居高位,坐享其成,還要指點江山。

現在,朱棣妥協,同意大朝會上給他們這個機會。

不讓他們指點還不行,因為他們就剩這點作用了。

這看似一件小事,卻涉及到整個國家的方方面面,從教育制度,到人們的意識,都需要改革。

這可比朱瞻基研究內燃機,推進工業革命還要難的多。

而這個時候,諸位大臣看到朱棣“退讓”,心裏也舒服了起來,臉上一個個輕松了許多。

這幸虧是朱棣,哪怕就是朱瞻基登基當了皇帝,想要讓大臣們輕易讓步,也是不可能的。

因為朱棣用幾十年的時間殺了無數人換來的“尊重”。

蹇義臉上也輕松了起來,面對這樣一個強勢的大帝,想要爭權,還不能得罪他,要吹捧他,蹇義也難啊!

蹇義一躬身,這才又說道:“朝中大臣大多並無私怨,卻因為朝政分歧,導致水火不容。故此法則限定就事論事,乃是明政。只是若當時的決定是錯誤的,難道就不能反悔了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有過改之,無則加勉’,有錯誤當應反悔,改正,而不是不聞不問,掩耳盜鈴。”

朱棣覺得寒氣入侵,自己的膝蓋疼的厲害,用手捏著疼處,吩咐道:“給朕加一個火盆來。”

王彥立刻讓人安排,他這才又說道:“舊疾復發,朕無心辯論。就由瞻基替朕與愛卿駁論一番。”

蹇義看了朱瞻基一眼,才向朱棣躬身道:“遵旨……還請殿下以教。”

朱瞻基回頭看了一眼朱棣,見他輕輕點了點頭,面色不太好,顧不得擔心他的身體,起身跟他回了半禮才說道:“蹇尚書方才可能沒有看清後續的細則……朝廷凡是做出的決議,都必須嚴格遵守,維護朝廷的法統。所以才不讓一些人老調重彈,但是並不是就代表明知道是錯的,還要將錯就錯。凡是一件決議,在跟大明律形成了沖突,或者是已經變的不合時宜了,都可以提請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