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態度的轉變

自奉天殿出發,出奉天門,過五龍橋,經過午門出宮城,過端門,承天門,出皇城。

皇城承天門外,左右各有兩排深宅大院,左側以宗人府為首,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工部依次排開。

在他們的後面,就是翰林院,詹士府,太醫院等部……

輕便馬車在狂亂飛舞的雪花中沿著宮城肅穆的禦道一路出宮,因為天冷,追隨車隊一路前行的東宮屬臣們,一個個也嘴裏哈著白氣,縮著脖子。

朱高熾現在的身材已經非常胖了,也非常虛,可是這種虛火導致了他對寒冷並不在意,能比得上朱瞻基的抗寒能力了。

車輪轆轆,朱高熾一直低頭看著朱瞻基拿出來的議事法則。他看的非常仔細,以至於似乎忘了身邊還有朱瞻基這個兒子。

當然,朱瞻基知道不是,因為跟自己一樣,他也有些不知道該以什麽樣的態度面對對方。

他們是父子,但也是如今朝廷除了朱棣之外,最大的兩股勢力。

還在他們各自背後屬臣的推動下,自然地形成了兩股對立的勢力。

從名份上來說,朱高熾是儲君,是太子,有專門的詹士府來幫他籠絡各方勢力,占據了絕對優勢。

但是他的屬臣大多是文官,相比原本的歷史上,他的勢力更小,因為在宗室和軍隊中,他的支持勢力小的可憐。

朱瞻基身為太孫連開府的權力都沒有,但是因為朱棣的寵愛和放縱,加上有意培養,卻讓朱瞻基形成了一股比朱高熾還要大的勢力。

北征期間,他跟武安侯鄭亨建立了同盟關系,東征期間,他跟柳升建立了同盟關系,後來更是與大明勛貴第一人英國公張輔建立了同盟關系。

再加上薛祿等人的投靠,直屬的幼軍兩萬余人,統率大明全部數十萬海軍,軍中勢力遠不是朱高熾能比的。

這還不是全部,因為除了軍隊,朱瞻基還掌控了錦衣衛,組建了咨情司,控制了大明如今的經濟命脈銀行,整個工部都幾乎成了他的私人玩具。

不論在歷史上的任何一個時期,哪怕是之前的建文帝,在太孫期間,也沒有朱瞻基如此大的勢力。

自己當了十七年的儲君,還只能在詹士府這個小圈子裏面玩。每天除了聽文臣們給他講講歷史,吹吹牛,政事,軍事,一概不能碰。

而自己的兒子不僅在軍中聲名遠揚,深得軍中將士,朝中勛貴的支持。還能插手內監系統,錦衣衛系統,這讓朱高熾如何想得開?

雖然是父子,卻也是對手啊!

朱高熾很清楚,這一切都是自己的父皇故意安排的。

他對自己一直不滿意,一開始因為文臣的支持,還有自己有個好老婆的緣故,他立了自己為太子,但是對自己一直不滿。

他一直在學唐太宗,想讓自己的兒子自相競爭,早些年,他用二弟漢王,三弟趙王來給自己施加壓力。

但是因為瞻基的快速崛起,他怕弄巧成拙,打壓了二弟,三弟,現在又直接扶持第三代來給自己施加壓力。

這是因為權力嗎?

朱高熾認為不是。

朱高熾很清楚父皇不像皇祖父太祖一樣,是一個可以把全部精力都放在政事上的人,所有的權力都要抓在自己的手中。

他貪圖享受,後宮養了一大批教坊司的藝伎,每日總要看一場大戲才滿足。

他愛好奢華,不僅喜歡吃好的,穿好的,宮中還藏了一大批各個朝代的古董文物,經常沉浸在古董文物的歷史氣息帶來的滿足感。

他舍得放權,如今大明逾兩成的兵力他就交到了瞻基手中。

但是為什麽偏偏對自己如此苛刻,主要是還是因為對國家治理的根本分歧!

他跟皇祖父一樣,信不過文臣,總認為文臣要利用,更要打壓。

而自己,偏偏是文臣治國的支持者。

歷朝歷代以來,那個朝代不是用文人治國?這是打壓就能打壓的下去的嗎?不依靠文臣,難道依靠武將?依靠工匠?依靠那些大字不識一個的百姓?

父子倆的分歧,政見的不同,這才是根源。

對這個兒子,他其實是很滿意的。

從當初地球儀的出現,這個兒子就讓他看到了一個嶄新的世界。

兒子雖然對文臣不偏信,但是也絕對不打壓。為了一個解縉,他就能以自己安全威脅父皇,讓他放出解縉。

兒子只是太有主見了,對自己的能力過分相信,可是一人計短,人力總有不足之時啊!

他甚至還在兒子東征,下西洋期間,希望能受些挫折,這樣才能讓他真正看清自己。

但是他沒有想到,日本不堪一擊,就連那神秘的大海,都被兒子征服了。

從東征大勝歸來,他就已經失去影響這個兒子的能力,眼看著他一步步成熟起來,成為了大明最耀眼的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