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德裏蘇丹國(第2/3頁)

他只在乎內監這些人是不是跟他一條心。

得到了王景弘的答案,朱瞻基點了點頭說道:“你安排一下,今日我就見一下柯枝的國主,還有那些德裏人。”

站在新建的大殿門口,能夠看到天邊被夕陽映照成粉紅色的天空,這裏的落日真是美不勝收。

長長的車隊載著各種禦物進入行宮,朱瞻基要在這裏待半個月以上,幾千人的安置,今日不一定能全部安排好。

劉萬湊在朱瞻基的身邊,跟朱瞻基講著在這柯枝國遇到的一些趣事,這次下西洋,也讓他的見識豐富了許多。

其實不僅僅是他,朱瞻基身邊的所有人都同樣如此。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裏路,這次他們出來已經一年多,走了不止三萬裏路,一個個都稱得上見多識廣了。

這種鍛煉別的不敢說,最起碼他們一個個的眼界都寬了許多。

這個時候,一個小黃門小碎步跑了過來,在高台下稟報:“柯枝國國主攜眾位王子到……”

朱瞻基點了點頭,輕聲吐出一個“宣”,就轉身進入了殿內。

李亮略微尖細的聲音就大呼道:“宣柯枝國主暨眾王子覲見……”

這句話被前殿伺候的內監們一聲一聲傳了出去,一直到宮門口。

不一會兒,柯枝國主可亦裏攜帶自己的二十多個兒子一起進入了大殿。

這柯枝國在鄭和第一次下西洋之前,就與大明建立了聯系,當時的國主還是可亦裏的父親。

永樂元年,朱棣遣中官尹慶賫詔撫諭其國,賜以銷金帳幔、織金文綺、彩帛及華蓋。

鄭和第二次下西洋的時候,來到了柯枝國,柯枝國主隨後遣使上貢。

第三次下西洋,鄭和抓了錫蘭國的國主,柯枝國國主可亦裏嚇的不輕,連忙又遣使入貢。

這一次,他們的使者姿態很低,主動請賜印誥,封其國中之山。

朱棣讓內監刻印,並派鄭和印賜其王,鄭和來到了柯枝之後,在柯枝國神山刻下碑文,命勒石山上。

朱瞻基見了可亦裏,主動提起此事,說道:“此誥文孤只是有所耳聞,卻未親眼所見,故此明日先安排一番,孤當親自登神山,閱誥文。”

有通事的翻譯,可亦裏連忙應下說道:“此乃盛事,小王定當妥善安排。殿下能否寬限幾日,讓小王準備妥當。”

一邊的鄭和提醒說道:“殿下,柯枝百姓混居,道路狹窄,若欲前往,這安全不可不安排妥當。”

朱瞻基點了點頭說道:“那就待我離開之日再去……”

可亦裏聽了翻譯,松了一口氣,又跟朱瞻基說起他們柯枝國的一些情況,言語之間不離想要大明援助之意。

如今印度大陸上面的這些國家都是城邦國,每個國家的勢力都不大,經濟更差。

不管是大明的茶葉,還是瓷器,絲綢,都是他們緊缺之物。

在沒有大明的絲綢之前,他們這裏除了土布,就是本地也非常貴重的沙麗。絲綢的出現讓當地土王格外喜歡,那些女人都以絲綢服裝為美。

朱瞻基沒有直接答應,也沒有回絕。這次他出行的時候,本來就帶了一些賞賜給各國的禮物,但是他肯定不願意無條件的援助,所以還要看他們的表現。

可亦裏也向朱瞻基發出了邀請,說好了明日傍晚,在他的王宮舉行晚宴,款待朱瞻基。

這種外交禮節,朱瞻基爽快地答應了下來,並且答應了帶自己的幾個嬪妃去參加晚宴。

在大明,女人是不能參加宴會的,即使是親眷,也只能在後院相聚。

不過這裏的風氣不同,可亦裏最開始還怕朱瞻基會惱怒,見他答應了下來,自己都有些不敢相信朱瞻基會答應下來。

等打發了他離開,鄭和才不悅說道:“這些土人不懂禮儀,女眷如何能參加宴會,要是出點什麽意外,沖撞了貴人……”

朱瞻基搖了搖頭笑道:“所謂入鄉隨俗,不外如此。既然此處有此習俗,我就答應了又何妨。何況嬪妃身邊都有內侍,宮女,又有誰敢沖撞?滇國公無需擔心,孤不是那種老古板,故現在交給你一個任務……”

他不抱怨了,連忙說道:“殿下請講。”“你對此地熟悉,這裏數百個小的城邦國,孤是看資料都看的頭昏腦漲,你幫孤整理一下,按照各國的位置,在地圖上標準出來。投靠我大明的塗上黃色,心向我大明的淺黃,中立的綠色,對我大明不以為然的紅色。”

沒有地圖,朱瞻基看資料也形成不了真正的概念,因為這個時候的記載,實在太簡略,太坑爹了。

比如說柯枝國,在大明的記載中,就是柯枝,或言即古盤盤國。亦譯作國貞。地處半島西南,自小葛蘭西北行,順風一日夜可至。

這還是比較好記的,一看就能略知大致方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