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吉本撰寫《羅馬帝國衰亡史》的經過及背景(第2/2頁)

吉本在1779年針對似是而非的攻訐,寫了一篇《〈羅馬帝國衰亡史〉第十五章和十六章若幹文段的答辯》,取得社會人士乃至神職教士的諒解,然而有人依舊詬詈不休,吉本只能置之不理;1781年出版第二卷和第三卷,學術界給予很高的評價,教會當局還是保持反對的態度,尤其在“神跡和殉教”方面,爭議更多;等到最後三卷出版,還是引起強烈的譴責,視吉本為洪水猛獸,對他的私生活和獨身未婚,進行毒惡的人身攻擊,說他的人品如同他的作品,集荒淫無恥之大成,直至19世紀中葉,批評仍未中止。自古以來文人學者,如吉本那樣遭受長達百年的責難者,實在少見。

自進入19世紀以後,英國和歐洲大陸的一般讀者和文人學者,不像宗教界那樣滿懷偏見、思想狹隘,他們已將吉本譽為文明進步的先驅人物。尤其是近代歷史學的發展,在吉本所擅長的“全觀歷史”領域,有著極大的進展,無論是經濟史觀、社會史觀還是文化史觀,都已經產生了萌芽。貨幣、銘文和考古學的研究,配合歷史的背景獲得前所未有的收獲,尤其是史料的科學鑒定,嚴格要求的程度實非吉本時代所能想象。或許因為200年來知識的累積和進步,吉本的著作在史料的運用和文物的考證方面,已無法達到現代所訂定的標準,但是吉本仍能掌握他那個時代的脈動,成為史學繼往開來的導師。

英國政治家和軍事家鮮有未讀過此書者,丘吉爾研究更為精到,在演說和著作中經常引用其中警語和辭句,也因此培養出開闊的眼界和博大的胸懷,體認到歐洲的重心就是地中海,而通過此海域的交通線就是大英帝國的生命線,能掌握此一地區,才能獲得國防安全。第一次世界大戰,他出任海軍部長,力主英軍進入地中海,在土耳其登陸,控制達達尼爾海峽,直取巴爾幹半島而拊德國側背,可惜因加利波利會戰和蘇弗拉灣會戰失利而功敗垂成。到了第二次大戰,丘吉爾出任首相,更是念念不忘地中海,即使德軍氣焰沖天,仍能固守直布羅陀、馬耳他島和蘇伊士運河,後來發起北非作戰,再進攻西西裏及意大利,直取歐洲柔弱之下腹部。凡此政略和戰略思想的形成,莫不受到精讀《羅馬帝國衰亡史》之影響。20世紀末葉又興起研究吉本著作的風氣,分別從不同角度對羅馬帝國的衰亡,作更深入的探討和剖析,尤其是蘇聯解體和中東沖突這兩個重大問題,更是與吉本的歷史觀極為吻合,可以想見此一總領風騷的歷史學家,在21世紀將更引人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