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約翰極其光榮的戰績及鮑德溫二世的稱帝(1228—1261A.D.)

僅憑匹夫之勇就能從臣民的地位爬升到耶路撒冷或是君士坦丁堡帝王的寶座,只有騎士時代才會產生這種現象。虛有其名的耶路撒冷王國已傳到瑪麗的手裏,她是蒙費拉的康拉德和伊莎貝拉的女兒,阿爾梅裏克的孫女。她在公眾的歡呼聲中,嫁給布裏恩的約翰,他出身於香檳一個貴族家庭,根據腓力·奧古斯都的看法,約翰是聖地最傑出的保衛者。在第五次十字軍東征中,他曾率領10萬拉丁人征服埃及,靠著他才完成達米埃塔的圍攻,後來的失敗應該歸咎於使節的傲慢和貪婪。等到他的女兒和腓特烈二世結婚[256]以後,皇帝的忘恩負義使他在一怒之下接受托付,願意指揮教會的軍隊。盡管布裏恩的約翰年事已高,被剝奪皇室的權利,但他那鋒利的長劍和抖擻的精神,仍然時刻準備為保衛基督教世界而戰。科特尼的鮑德溫在他的兄長7年統治期間,幼稚的性格還沒有脫離孩子氣,羅馬尼亞的貴族感覺十分有必要將王權交到一個男子漢或英雄人物的手中。耶路撒冷在位已久的國王可能對攝政的稱呼和職位不屑一顧,他們同意授予他終身國王的頭銜和特權(1228—1237 A.D.),唯一的條件是他的二女兒要嫁給鮑德溫,讓鮑德溫成年後繼承君士坦丁堡的帝座。

布裏恩的約翰憑著他的名聲、他的推選和他的臨朝,給希臘人和拉丁人帶來莫大的期望。大家都崇拜他那英勇的神態、年過80仍然硬朗,朝氣蓬勃保持著超乎常人的極其魁梧和偉岸的身材。[257]但是貪財重利和好逸惡勞的念頭似乎冷卻了他的雄心壯志,軍隊都已解散,2年的時間白白浪費,沒有任何行動和建樹。直到尼斯的瓦塔西斯和保加利亞國王阿紮恩危險地結盟,才使他清醒過來。他們從海上和陸地兩面包圍君士坦丁堡,分別率領一支10萬人的大軍和300艘戰船的艦隊。這時拉丁皇帝的軍力只剩下160個騎士,以及數量不多的下級武士和弓箭手。我現在提到這件事都感到心驚膽戰,這位英雄不去防守城市,反而率領騎兵出擊,敵人有48個騎兵隊,僅有3個隊從他所向無敵的劍下逃脫。他的榜樣鼓舞了士氣,步卒和市民搶登停泊城墻附近的船只,其中有25艘被大家喜氣洋洋地拖回君士坦丁堡港口。在皇帝的召喚之下,這些船只和盟友都全副武裝,參加守備的行列,沖破阻擋他們通過的障礙。翌年,他們再次打敗同一批敵人。那個時代一些文詞粗俗的詩人,將布裏恩的約翰比為赫克托耳、羅蘭和猶大·馬加比,[258]但他們的功勛和他的光榮,都因希臘人的不置一詞而受到貶抑。帝國很快失去最後的捍衛者,這位臨死的君王渴望穿上方濟各會修士的服裝進入天堂。

在布裏恩的約翰獲得兩次勝利的戰爭中,那位受他監護的鮑德溫,我未曾發現他有任何功績,也沒有人提到他的名字。他在那時已到達服役的年齡,在養父逝世後繼承他的寶座(公元1237年3月23日—1261年7月25日)。這位皇家年輕人被授予更適合他個性的使命,被派去拜訪法蘭西國王的西部朝廷,尤其是教廷的所在地,希望他的天真坦誠和所受苦難能激起同情心,獲得一些人員或金錢的援助,解救瀕臨滅亡的帝國。他曾經3次從事乞師列國的工作,每次他都故意拖延時間遲遲不肯返國,25年的統治中在國外度過的年頭比國內還要多,皇帝認為沒有一個地方,比起他的故鄉和首都使人感到更不自由和缺乏安全感。在某些公共場合,奧古斯都的稱號和紫袍的榮耀可以滿足他的虛榮心,還有就是在裏昂的大公會議上,腓特烈二世被廢黜,並被判處破門罪,鮑德溫身為東部的共治者,最大的禮遇是能坐在教皇的右手邊。

多少次這位出亡者、流浪漢和皇家乞丐到處打躬作揖、靦腆求情,遭到自己國家和其他民族的白眼。他第一次出訪英格蘭,在多佛受到攔阻和嚴辭譴責,竟然說他未得許可擅自進入一個獨立王國。經過一段時間的耽誤以後,鮑德溫終於獲準繼續他的旅程,各方對他的接待都很冷淡,臨別時他還要為700馬克的禮物一再表示感激。他從貪婪的羅馬只能得到十字軍的一紙公告,以及教會恩典所賜予的一筆財富,那些錢幣因為發行和使用的浮濫,在流通的市場上已經貶值。家世出身和流離顛沛使他得到慷慨的表兄路易九世的青睞,但是這位聖徒想要在軍事上有番作為,卻從君士坦丁堡轉移到埃及和巴勒斯坦。鮑德溫只有出售最後的世襲產業,就是那慕爾侯爵和科特尼領主的封地,[259]暫時緩解公眾和他個人所處的貧窮困境。他只有接受飲鴆止渴的權宜之計,帶領一支3萬人馬的軍隊再度回到羅馬尼亞,由於希臘人的恐懼心理,誇大了部隊兵員的數量,將之翻倍。最初送到法蘭西和英格蘭的信息是他的勝利和希望,他所侵入的國家離首都只有3天的行程,如果能夠順利奪取一座雖然沒有名氣但重要的城市(很可能是契奧利),不僅邊境能得到安全,進出也更為容易。但是這些希望(假定鮑德溫說的真有那麽一回事)很快像春夢一樣消失,法蘭西的軍隊和錢財在他無能的手裏折損殆盡。靠著與土耳其人和科曼人極不光彩的聯盟,來保護拉丁皇帝的寶座:他為了籠絡土耳其人,同意將侄女嫁給朝廷設在科尼不信上帝的蘇丹;同時為了討好科曼人,答應他們使用異教的儀式,在兩軍的陣前殺狗獻祭,雙方歃血為盟以保證彼此的忠誠。[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