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伊斯蘭教的制度、戒律和教義

穆罕默德這位多神論者受到各種迷信的壓迫和困擾,1000種起源於埃及的宗教儀式,全部摻入摩西所堅持的重要戒律,福音的精神在教會誇耀的排場中早已化為泡影。麥加的先知在偏見、策略或愛國心的誘惑之下,試圖肯定阿拉伯人的宗教儀式和膜拜天房的習俗。然而穆罕默德本人定下戒律,教導更為簡樸和理性的虔誠,禱告、禁食和施舍是每個穆斯林的宗教職責,應該心中常存希望:祈禱會讓他接近真主到達半途,禁食會讓他被送到真主宮殿的門口,施舍會讓他登堂入室。[194]

其一,根據傳統的夜行說法,使徒在親自與真主相會時,已經受命要讓他的門徒每天必須做50次禱告。在摩西的勸告之下,請求減輕這難以承受的負擔,禱告的次數慢慢減到5次。根本不考慮工作還是娛樂,也不管在什麽地點和時間,凡是虔誠的信徒都必須在天亮、正午、午間、黃昏和入夜各進行一次禱告。處在當前宗教熱忱頹廢的時期,我們在外遊歷的旅客看到土耳其人和波斯人,深為他們謙恭和專注的精神所感動。潔凈是祈禱的鑰匙,古代阿拉伯人奉行不渝的凈手、凈臉和凈身儀式。在《古蘭經》中有嚴格的規定,只有在缺水時可以用沙來替代。無論是坐著、站立還是趴伏在地進行禱告,習俗或權威對所用的詞句和姿態都已經律定,但禱詞短促而熱情,虔誠的行為不會因冗長的儀式而產生厭煩的情緒,而且每一個穆斯林對自己而言都具有教士的身份。那些拒絕使用圖像的一神論者,發現有必要讓自己的眼光和思想集中在克布拉上面,那是地平線上的一個點,用來限制想象像野馬一樣四處奔騰。穆罕默德這位先知最早想選擇耶路撒冷以滿足猶太人的心願,但最後還是回歸了一種更自然的偏愛。無論是阿斯特拉罕、菲茲或德裏的各民族,每天都要5次滿懷虔誠地把頭朝著麥加聖廟的方向。然而為了禮拜真主,任何地點都是同樣純潔,穆斯林認為在街頭和在家中禱告完全一樣。為了有別於猶太人和基督徒,把每個星期五定為進行公共禮拜活動的日子,民眾都到清真寺去集會,阿訇是受人尊敬的長者,走上講壇開始禱告和布道講話。但伊斯蘭教沒有教士,也不奉獻犧牲,這種宗教狂熱的獨立精神用鄙視的眼光看待迷信的神職人員和奴隸。

其二,穆罕默德這位先知,對於自己的教友輕易發誓要禁絕肉食、女色和睡眠,一直抱著批評和不表示贊同的態度。他對自願悔罪的苦行僧[195],也厭惡他們過著苦難生活和追求虛名,因而堅決表示不容許這些僧侶加入他的宗教。[196]然而他卻規定每年有30天的齋期,當成凈化靈魂和壓制肉欲的紀律,能夠順從真主的要求,對他的信徒是有益的訓練,應該人人遵守奉行不渝。齋月期間從日出到日落,穆斯林全都不吃不喝、不近女色、不可沐浴、不用香料,放棄一切可以恢復體力的營養物品,隔絕一切能夠滿足感官的愉悅娛樂。隨著陰歷的變化和輪轉,齋月交替出現在寒冷的冬季和炎熱的夏天。受著折磨的教徒口渴難忍但不能進滴水,必定熱切期盼枯幹而酷暑的一天趕快結束。禁絕酒類適用於某些階級的僧侶或隱士,只有穆罕默德的戒律才使戒酒成為極其普遍的法令。在他的命令之下,全世界有相當多的人類,戒絕那危險卻有益於身體的飲料。這種痛苦的限制常為放縱無度的人打破,也為裝模作樣的偽君子所逃避,但是推行這些禁令的執法者,不會用飲酒來誘騙教徒,因為會受到縱容口腹之欲的指控。

其三,穆斯林的惻隱之心及於所有的動物,《古蘭經》一再教導要幫助貧苦和不幸的人,這些不算是善行,而是嚴格要求不可推卸的責任。穆罕默德或許是唯一為慈善行為劃分明確界限的立法者,標準可能因財產的多寡和性質而有所不同,包括的內容是錢財、谷物、牛只、果實或商品。但一個穆斯林在把歲入的十分之一捐獻出來之前,便沒有盡到法律所規定的責任。要是他因欺騙和逃避使得良心受到譴責,為了彌補過失必須將原來的比例提高到五分之一。[197]仁慈是正義的基石,我們通常不會傷害那些受到幫助的人,一位先知可以宣示天國和未來的秘密,但是有關道德的原則,他只能重復內心所受到的教訓。

伊斯蘭教靠著獎勵和懲罰來維系兩大信念和四項職責,穆斯林的信仰始終專注於最後審判和世界末日。先知並未肯定說明最後的災難何時來臨,只是含糊提到宇宙解體的預兆,到那時無論天上地下所有的生命全部毀滅,萬物回歸到原始的混沌狀態。新的世界在一陣號角聲中再度呈現,天使、精靈和人類從死中復活,人的靈魂重新與肉體結合。復活的理論最早是埃及人提出[198],他們制作木乃伊和建造金字塔,要在3000年的時間中為靈魂保有古老的住處,這種企圖只適合少數人而且也不可靠。穆罕默德根據合乎哲理的精神,一切依仗造物主的大能,憑著他的一句話,使得毫無氣息的泥土重新獲得生命,無數不再保留原有形式或實質的原子開始聚合。[199]靈魂的中間狀態很難表達清楚,有人堅信靈魂具有非物質的特性,很難理解在沒有感覺器官時,究竟如何思考和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