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塔吉那會戰和托提拉的陣亡及哥特王國的絕滅(552—553 A.D.)(第2/2頁)

羅馬的得救卻成為羅馬人民最後的災難,納爾塞斯的蠻族盟友經常混淆和平與戰爭的特權。逃走的哥特人在絕望之余,因血腥的報復行為而獲得一點安慰。出身貴族家庭的300位青年,被送過波河作為人質,托提拉的繼位者毫無人性,將他們全部屠殺。從元老院的命運聯想到人類的際遇無常,令人不禁潸然淚下。托提拉將元老院的議員全部放逐離開家園,有部分人員被貝利薩留的一位軍官救出來,從坎帕尼亞運到西西裏。有些人自認犯下大罪,不敢相信查士丁尼會法外施仁,也有些人實在太窮,沒有能力購買馬匹逃到海岸。他們這些同仁經過5年窮困和流放的生活,顯得憔悴不堪。勝利的納爾塞斯恢復了他們的希望,狂怒的哥特人阻止他們過早回到城市,坎帕尼亞的城堡都沾染著貴族的鮮血。過了13個世紀以後,羅慕盧斯的制度已經淪喪。即使羅馬的貴族仍舊使用元老院議員的頭銜,但在公共會議或憲政法則中很少能見到他們留下的痕跡。羅馬元老院高高在上已有600年之久,注視著地球上的國王向他們覲見,他們將這些國王看成奴隸或是自由奴。[416]

哥特戰爭仍然在進行,最勇敢的哥特族人退過波河,一致推選特阿斯接替去世的英雄,並且要為他復仇。新國王立即派遣使者懇求法蘭克人的協助,即使花錢也在所不惜,為了公眾的安全就將儲存在帕維亞皇宮的財富,毫不珍惜地使用在這方面。哥特皇室剩余的金銀被儲藏在坎帕尼亞的庫米,他的兄弟阿利金負責看管,但是這座經托提拉加強的堅固城堡,被納爾塞斯的軍隊團團包圍。哥特國王實施快速而秘密的行軍,從阿爾卑斯山的山麓開往維蘇威山,前去解救他的兄弟,並逃過羅馬各地軍事首長的監視,把營地駐紮在薩爾努斯河的岸邊。這條河又稱德拉科河[417],從努西裏亞流入那不勒斯灣。河流分隔開兩支軍隊,60天的時間被浪費在遠距離的遙相對望中,沒有得到任何成果。特阿斯一直占據著這個重要的位置,等到他的艦隊失利,無法運來所需的糧食,只得放棄,開始撤離。他攀登拉克塔裏亞山是不得已的窮途末路,這個地方從格倫的時代以來,因為清新的空氣和營養的牛奶[418],而使得羅馬的醫生將病人送來療養。

哥特人決心全力一搏,他們列陣下山,舍棄馬匹,實施步戰,為了獲得自由,寧願死於刀刃之下(公元553年3月)。國王親自領隊出戰,他的右手拿著長矛,左手執巨大的圓盾,用長矛殺死前列的敵人,左手的圓盾抵擋那些想取他性命的武器。在幾個鐘頭的戰鬥以後,圓盾上插著12支標槍,使得他的左手疲累不堪。可是這位英雄人物並沒有退後一步,也沒有停止攻擊,只是大聲叫喚他的隨從給他換一面新的圓盾,就在這一刻側面沒有掩護,他被致命的投矢貫穿。他的陣亡是死得其所,同時也宣告哥特王國隨之滅亡。他的殉難激起了戰友效死的決心,他們奮戰到黑夜降臨大地,雙方才收兵休息。等到天亮又開始戰鬥,哥特士兵維持絕不示弱的勇氣直到第二天的黃昏,他們在夜晚休息時不僅缺乏飲水,最勇敢的戰友也多已喪身。幸存的哥特人決定接受優厚的條件,這是明智的納爾塞斯所提出的。他們可以選擇住在意大利成為查士丁尼的臣民和士兵,或是帶著部分家私離開去尋找獨立自主的國家。[419]還有1000名哥特人拒絕宣誓效忠或是自願流放,他們在條約簽訂之前離開,很大膽地撤回帕維亞城內。

阿利金所處的地位激勵他效法兄弟特阿斯的精神,而不是哀悼特阿斯的陣亡。他是體格強壯而又技術高明的射手,彎弓射出的一支箭矢可以貫穿對手的鎧甲和胸膛。他的軍事指揮才能卓越,防守庫米[420]抗拒羅馬人的軍隊長達1年之久。羅馬人辛勤工作,把西比爾的洞穴[421]挖成很大的地下坑道,裏面堆滿易燃的材料,放火燒毀臨時的支撐,庫米的城墻和城門倒塌到洞穴裏,然而陷落的位置成為很深而且難以通過的絕壁。阿利金處在這種險惡的環境中仍然屹立不倒、絕不動搖,最後他考慮到他們的國家已經毫無希望,經過判斷覺得成為納爾塞斯的朋友,總比當法蘭克人的奴隸要強,於是不得不低頭降服。自從特阿斯去世後,羅馬的將領分兵平服意大利的城市。盧卡在羅馬軍隊的圍攻下堅持了很長時間,居民一再背誓的反叛行為沒有激起納爾塞斯的怒火,更沒有殘殺他們交付的人質泄憤,這不僅是他的仁慈,也是一貫審慎的作風。他反而讓這些人質安全離去,使得他們感恩圖報,終於說服同胞放棄固執的頑抗。[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