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納爾塞斯指揮哥特戰爭的準備及其遠征行動(549—552 A.D.)

查士丁尼對和平的呼籲充耳不聞,但同時也完全忽略了進行中的戰爭,他的熱情因怠惰的性格而無法堅持,使人感到失望。皇帝這種有益於國家的昏睡姿態,被維吉利烏斯教皇和塞特古斯大公喚醒。他們出現在寶座前,用上帝和人民的名義向他懇求,要重建征服和解放意大利的偉業。他在選擇主將時,既展現出搖擺善變的態度,也表現出正確判斷的能力。一支艦隊裝載著軍隊,發航前往救援西西裏,這支軍隊在利貝裏烏斯的指揮之下,但是考慮到年齡和經驗的條件後,在抵達海岸之前陣前換將。謀逆分子阿塔班從囚犯擢升至要職,取代利貝裏烏斯的位置,真心以為他會抱著感恩圖報的心理,發揮驍勇善戰的氣概,堅定忠誠不貳的信念。貝利薩留憩息在桂冠的光輝之下,主力部隊在意大利的作戰,必然由皇帝的侄兒日耳曼努斯負責指揮。日耳曼努斯的位階和功績因宮廷的猜忌而長期受到壓制,狄奧多拉甚至侵犯到他作為平民的權利,無論是他兒女的婚事還是兄弟的遺囑,都不容他置喙。雖然他的領導不僅光明磊落而且無可指責,獲得國內外一致的信任,卻引起查士丁尼的不快。

日耳曼努斯的一生是絕對服從的最佳典範,他用高尚的態度和誠摯的語氣,拒絕濫用他的名義和職位參與賽車場的黨派之爭。他那率真無邪的笑容能夠緩和嚴肅誠懇的作風。他視錢財如糞土,盡量幫助貧窮的友人。他的英勇過去已經通過戰勝多瑙河的斯拉夫人和阿非利加的叛徒而得到證明,一開始傳出他的擢升就給意大利人帶來無窮的希望。他曾經在私下獲得保證,只要他接近戰場,羅馬的逃兵就會拋棄托提拉的旗幟。他第二次結婚娶了狄奧多裏克的孫女馬拉桑夏,使得日耳曼努斯獲得哥特人的愛戴,他們不願進軍來對抗一位皇家嬰兒的父親,他的兒子是阿馬拉皇族唯一幸存的後裔。皇帝調撥了一筆很豐厚的補助,將領也拿出自己的私人財富,他非常快速地完成了兵員的征召,成果超出世人的想象。皇帝同意他挑選色雷斯的騎兵分隊,無論是君士坦丁堡和歐洲的老兵還是年輕人,都願意自動前來投效。他的聲望和慷慨甚至吸引了來自日耳曼腹地的蠻族的協助。羅馬人向著撒爾底迦前進,斯拉夫人的軍隊趕快逃走,但是在他們離開以後不到兩天,日耳曼努斯就因病去世,使原來的計劃成為泡影。然而他給意大利戰爭帶來振奮的士氣,仍舊發揮著積極進取的作用。濱海的城市安科納、克羅托納和森圖姆塞利抵擋住了托提拉的攻擊。阿塔班的賣命效力奪回了西西裏,哥特人的水師在亞得裏亞海的海岸附近被擊敗。兩支艦隊勢均力敵,雙方的兵力分別為47艘戰船和50艘戰船,希臘人憑著豐富的航海知識和操船技術,獲得了決定性的勝利。船只在近戰中全部糾纏在一起,在這場不幸的激戰中只有12名哥特人逃走。哥特人對自己不精通的作戰方式,裝出並不在意的樣子,從他們的經驗中可以證明諺語的真實無虛:“海洋的主人將贏得陸地的疆域。”

日耳曼努斯逝世後,傳來很奇特的消息,說羅馬軍隊要交給一名宦官來指揮,聽到這一消息的民族都喜笑顏開。納爾塞斯[405]是少數身遭不幸,卻能使世人不會輕視和仇恨宦官的人,衰弱而矮小的身材掩藏著政要和武士的心胸。他在年輕時靠著織布謀生,照顧各種家務工作,服侍奢華的女性,雖然忙得毫無空閑,還是在暗中鍛煉天賦的才能,保持英勇和敏捷的習性。一個無緣接觸學校和軍營的局外人,在皇宮裏學到如何去掩飾自己、奉承上官和說服別人。等到他有機會接近皇帝,查士丁尼帶著驚奇和愉悅的心情,對他的寢宮總管和財務長言聽計從。[406]納爾塞斯曾擔任多次使臣,他的才能得到發揮和改進。他率領一支軍隊到達意大利,獲得戰爭與當地狀況的實際知識,竟能與貝利薩留的軍事才具分庭抗禮。在他回到君士坦丁堡的12年以後,皇帝又要借重這名宦官,去完成羅馬第一名將尚未完成的征戰。他並沒有為虛榮心理或好勝爭強所眩惑,而是提出嚴正的要求:除非獲得足夠的部隊,否則他不會拿自己的聲望和君王的榮譽冒險去孤注一擲。查士丁尼同意了嬖幸的要求,同樣的要求如果是對那位英雄人物貝利薩留則可能會加以拒絕。

哥特戰爭死灰復燃,準備工作不會有失帝國古老的尊嚴。國家金庫的鑰匙交到納爾塞斯的手裏,可以盡其所有來囤積軍需、征召兵員、采購武器和馬匹、支付積欠的薪餉、收買逃兵和難民的忠誠。日耳曼努斯的部隊仍然保持完成戰備的狀況,駐紮在薩洛那周邊地區,期待新任首長的蒞臨。宦官納爾塞斯的輕財重義為世人所知,不惜花費巨款編成本國臣民和同盟國家的混合軍團。倫巴第國王[407]除了恪盡條約的義務,還全力予以支持,願意出借2200名最勇敢的武士,連同3000名好戰的隨從;3000名赫魯利人是馬上戰鬥的騎士,聽從本國酋長費勒穆什的指揮;出身貴族的阿拉圖斯領導由羅馬人組成的老兵隊伍,采用羅馬的作戰方式和訓練要求;達吉斯特烏斯從監獄裏被釋放出來指揮匈奴人;名聲顯赫的科巴德是前後任波斯國王的孫兒和侄子,他戴著王室的頭巾領導忠心耿耿的同胞,這些人要與君王同進退。[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