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狄奧多裏克遠征意大利擊敗並殺害奧多亞克(489—493 A.D.)(第2/2頁)

奧多亞克逃進拉文納,狄奧多裏克向米蘭進軍。被擊敗的部隊用歡呼迎接征服者,表示對他的尊敬和效命之意。但是這種歸順既不持久,也缺乏對他的信心,他很快就大禍臨頭。有幾位哥特人的伯爵擔任前鋒,竟然行事大意,誤信一個逃兵,在法恩劄附近被出賣,慘遭殲滅。奧多亞克再度主宰戰局,入侵者在敵軍掘壕的包圍之下,困守在帕維亞的營地,四面楚歌之際只好懇求同宗的族人,要高盧的西哥特人給予援手。這段歷史是戰亂四起的多事之秋,由於史料的晦暗不明和殘缺,我很難如實記述意大利的災變以及雙方激烈的沖突,戰爭的結果最後還是取決於哥特國王的能力、經驗和英勇。

在維羅納會戰開戰之前(公元490年8月),他進入母親[11]和妹妹的帳幕,認為這一天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日子,要求像參加盛宴一樣裝扮。她們將親手縫制的華麗錦袍給他穿上,這時他說道:“我們的榮譽骨肉相連而且命運生死與共,世人都知道你是狄奧多裏克的母親,因而我要證明自己是英雄人物的後裔,絕不能有忝所生。”狄奧德米爾的侍妾真不愧是日耳曼的貴婦,認為兒子的名譽重於生命。據說在最危險的關頭,狄奧多裏克隨著潰退的人潮蜂擁退下,她在營地的入口勇敢地迎上前去,發出義正詞嚴的指責,要他們轉身與敵人拼個你死我活。[12]

從阿爾卑斯山到卡拉布裏亞的盡頭,狄奧多裏克以征服者的權力統治這塊領土。汪達爾人的使臣獻出的西西裏島,成為王國合法的屬地。他是羅馬的救星,為元老院和人民所接受,他們曾關上城門反對逃走的篡賊。只有拉文納仗著深溝高壘形勢險要,仍能抗拒圍攻達3年之久。奧多亞克發起大膽的突擊,哥特人的營地死傷狼藉,驚慌不已。最後由於缺乏糧草和援救無望,不幸的君王屈從於臣民的呻吟和士兵的鼓噪。拉文納主教出面商談和平條約,允許東哥特人進入城市。兩位敵對的國王同意立下誓言,用對等和不容分割的權力共同統治意大利的行省。我們很容易預測類似的協定會產生哪些後果。之後的日子從表面看來,到處充滿歡樂和友誼,然而就在這表面的平靜中,奧多亞克在一次正式的宴會中被他的敵手刺殺(公元493年3月5日),至少也應是狄奧多裏克幕後指使。

狄奧多裏克事先發出機密而有效的命令,背信和貪婪的傭兵毫無還手之力,同時被殺戮殆盡。哥特人正式宣布狄奧多裏克擁有對意大利的統治權,東部皇帝的同意不僅遲緩、勉強,而且含糊其詞。按一般常用的手段,陰謀活動被安在失敗的僭主頭上,但是奧多亞克的無辜和征服者的罪行,從對後者有利的條約中完全可以得到證實。強者只要沒有產生異心,弱者自然不會莽撞違犯。我們可以聯想到更適當的借口,那就是因對權力的貪婪而引發的災難。歷史對狄奧多裏克謀殺異己罪行的判決並不嚴厲,正是因為有了這樁罪行,意大利才有一整代的公眾幸福可言。幸福的創造者在活著的時候聽取厚顏無恥的頌詞,基督教和異教的演說家[13]當著他的面大聲奉承。然而歷史並沒有留下對狄奧多裏克的德行,或是損害他名譽的過失行為的正式記載。[14]有份資料與他的聲望有關,還留存到現在,那是一卷全部由卡西多裏烏斯以皇室名義寫成的信函,讓人更相信確有其事。[15]我們能夠從他的政府看到的只是外在的表現形式,而並非實質的內容。我們想要從一位哲人的聲明和學術著作中,找出蠻族純潔和自發的情操,也是徒然無用之事。至於羅馬元老院議員的意見和官員的看法,更是如此。不論在哪一個宮廷,發生何種狀況,含糊不清的表達方式都是謹慎的大臣們最常用的措辭。狄奧多裏克的名聲更值得信賴之處,是33年統治期間有目共睹的和平與繁榮,在那個時代受到異口同聲的尊敬。他的智慧、勇氣、公正和仁慈,被銘記在哥特人和意大利人的心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