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蠻族皈依基督教和烏爾菲拉斯發揮的作用(360—400A.D.)

基督教的發展以兩次決定性的光榮的勝利為其標志:首先是運用宗教的力量控制羅馬帝國的公民,他們不僅見多識廣,而且過著奢華的生活;接著降服黷武好戰的西徐亞和日耳曼蠻族,他們覆滅了羅馬帝國但卻信奉羅馬人的宗教。在這些未開化的新入教者當中,哥特人走在最前面,整個民族受到同胞改信基督教的恩惠,至少有一個臣民可以置身有用技藝的發明者之列,受到後人的懷念和感激。伽利埃努斯在位期間,哥特人的武裝隊伍蹂躪亞細亞地區,擄走大量羅馬省民作為俘虜,其中有很多基督徒,有些還是教士。這些身不由己的傳教士被當成奴隸,分散在達契亞的村莊,不停努力工作,為的是要拯救他們的主子。他們散布福音教義的種子,爾後逐漸傳播開來,不到一個世紀,這件虔誠的工作終於在勤勞的烏爾菲拉斯手裏完成(360 A.D.)。他的祖先來自卡帕多細亞的一個小鎮,被俘以後被當作奴隸運過多瑙河。

哥特人的主教和聖徒烏爾菲拉斯,靠著純潔的生活和信仰的熱誠獲得國人的愛戴和尊敬。他宣示真理和美德的教義,並且自己能夠身體力行,哥特人不僅接受而且深信不疑。他完成了把《聖經》譯成當地語言的艱辛任務,那是一種日耳曼人或條頓族的方言,但他非常謹慎地有意略去四卷《列王紀》(《列王紀》有上下兩卷,要說四卷應該還包括《歷代志》上下兩卷),唯恐敘述的內容激起蠻族兇狠殘殺的精神。士兵和牧人使用粗俗的語言,缺乏足夠的字匯,難以表達《聖經》中崇高的宗教信念,但被他用過人的天賦才華,將之修改趨於完善。烏爾菲拉斯在著手譯經之前,不得不先編出新的字母表,裏面包含24個字母,其中有四個是他發明,用來表達希臘語和拉丁語所沒有的發音。[297]

但是哥特教會蒸蒸日上的景象被戰爭和傾軋所摧毀,各部族的酋長因宗教派別和利害關系產生分裂。羅馬人的盟友弗裏提根成為烏爾菲拉斯的信徒,生性傲慢的阿薩納裏克不願接受羅馬帝國和福音教義的制約。在他的迫害下,新加入基督教的改信者的信仰受到考驗。一輛大車上面高高供著托爾或沃登那形象並不清楚的畫像,由一支莊嚴的隊伍護送,在營地的街道上走過,那些拒不向祖先信奉的神祇頂禮膜拜的叛徒,會立即和他的家人在帳篷裏被火燒死。烏爾菲拉斯的為人行事受到東部宮廷的尊敬,他曾兩次擔任議和使臣前往訪問,為哥特人的悲慘處境發出呼籲,請求瓦倫斯給予保護。有人稱這位精神領導人為“摩西”,因他帶領改信的人民通過多瑙河的激流,前往“應許之地”。[298]那些牧人追隨他的腳步也聽從他的命令,同意在梅西亞山區的山麓上、一片草木叢生的原野處定居,有肥沃的草原為他們的牲口提供秣料,糧食和酒類也能在富饒的行省買到。這些與人無害的蠻族享受平靜的生活,在基督教的信仰中日益繁榮壯大。[299]

他們更為兇惡的同宗弟兄,所向無敵的西哥特人,則普遍接受了羅馬人的宗教。他們與羅馬人之間始終維持著戰爭、友好和征服的關系。他們從多瑙河到大西洋漫長的勝利進軍中,讓所有的盟友都改信他們的宗教,也教育了新生的世代。虔誠的信仰統治著阿拉裏克的營地或圖盧茲的宮廷,不僅可以啟迪也在羞辱羅馬和君士坦丁堡的皇宮。就在這一期間(400 A.D.),所有的蠻族都信奉基督教,並且把他們的王國建立在西部帝國的廢墟上,像高盧的勃艮第人、西班牙的蘇維匯人、阿非利加的汪達爾人、潘諾尼亞的東哥特人,以及把奧多亞克推上意大利寶座的各族傭兵隊伍。法蘭克人和撒克遜人仍舊犯有信奉異教的錯誤,但是法蘭克人拿克洛維作模範獲得高盧的王國,征服不列顛的撒克遜人接受羅馬傳教士的感召,摒棄野蠻的迷信,這些新入教者在傳播信仰方面,表現出極有成效的宗教熱誠。墨洛溫王朝的國王和後來的繼承者查理曼大帝和奧托帝系,靠著法律和勝利擴大十字架的領域。英格蘭產生了日耳曼人的聖徒,他們把福音之光逐漸從萊茵河一帶,傳播到位於易北河、維斯圖拉河和波羅的海的民族那兒去。[300]

多種不同的動機影響到蠻族改信者的理性和感情,很難用幾句話表達清楚。蠻族的心性善變而且出人意料,無論是夢境、征兆、傳聞的奇跡、教士或英雄的行徑、信教妻子的魅力,特別是在危險時刻,他們對基督教的上帝所做的祈禱或誓言得以靈驗,全都可以左右他們的思想。[301]早期對教育的種種成見逐漸消失在交往密切的社會習慣之中,福音書的道德觀念因僧侶過分誇張的德行而獲得保護,聖者遺骸的神奇力量和宗教儀式的豪華排場有力支持著形而上的神學理論。但是一個撒克遜主教[302]向受人愛戴的聖徒提出建議,要他采用合理而有效的說服方式,傳教士有時會拿這種方式來努力勸導不信教的人。這位極為明智的辯論家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