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阿提拉進犯高盧,為埃提烏斯率西哥特人所擊退 阿提拉入侵意大利後被迫撤離 阿提拉、埃提烏斯 和瓦倫提尼安三世相繼逝世(419—455 A.D.)

一、埃提烏斯的出身家世以及與蠻族的關系(433—454A.D.)

馬西安的著眼點是要避免戰爭,盡可能保持安全而光榮的和平。但他非常了解,要是統治者顯示出怯懦的避戰態度,和平就沒有光榮與安全可言。阿提拉一直無禮地施壓,認為羅馬應該支付每年的貢金。馬西安基於這種立場,用相當的勇氣答復對方的要求。皇帝對蠻族很明確地表示(450 A.D.),他們不能再提出貢金來侮辱羅馬的尊嚴。他的處理原則是,只要盟國保持忠實的友誼,就會獲得慷慨的報酬;要是膽敢破壞國家的和平,他會率領部隊運用武力,擊退蠻族的進犯。使臣阿波羅尼烏斯在匈奴人的營地,也用同樣的語氣表示了他的看法,很大膽地要求安排他與阿提拉進行面談,否則就不贈送禮物。出乎阿提拉意料,墮落的羅馬人竟會展現出充滿尊嚴的神色,對可能的危險擺出藐視的態度。阿提拉威脅要懲罰狄奧多西繼承人的輕舉妄動,但是他對率領無敵大軍,究竟先攻打東部帝國還是西部帝國,始終舉棋不定,這時世人等待他的決定,無不感到憂心如焚。

阿提拉派遣使臣同時對拉文納和君士坦丁堡的宮廷發起挑戰,用傲慢的言辭侮辱兩位皇帝:“阿提拉是吾人的國主,亦是汝等的君王,特此命令汝準備宮殿,以待主上的大駕光臨。”[76]蠻族表現出輕視東羅馬人的樣子,認為過去經常對他們獲得壓倒性的勝利,所以決定要完成更光榮、更重要的偉業,再轉用兵力來對付不堪一擊的敵人。匈奴人在入侵高盧和意大利的重大行動時,自然會被這些行省的富裕和興旺所吸引。但是對阿提拉而言,還有特別的動機和因素,只能解釋為西部帝國是在瓦倫提尼安的統治之下,直截了當地講,完全是埃提烏斯當家做主。[77]

埃提烏斯在敵手蔔尼法斯過世後,就躲到匈奴人的帳幕裏避風頭,無論是他當時的安全還是日後的東山再起,都可說仰仗盟友良多。對待西羅馬的宮廷,他沒有像一個有罪的放逐犯那樣苦苦哀求,而是率領6萬蠻族大軍要求特赦。普拉西狄亞皇後原本還不松口,但後來也只能遷就現實,這當然是因為力有不逮而心生畏懼,但表面上仍裝出一副仁慈寬厚的樣子,說願意饒恕他以往的過錯。她還把自己及兒子和西部帝國都交到這位倨傲無禮的臣民手裏,甚至連蔔尼法斯的女婿都沒法保護。仁慈而又忠誠的塞巴斯蒂安[78]受到無情的迫害,被迫在各國尋找庇護,最後在為汪達爾人服務時不幸去世。埃提烏斯鴻運高照,很快擢升到最高的大公位階,成為國家的元老重臣,並曾三次獲得執政官殊榮,以騎兵和步兵主將的頭銜掌管全國的軍事武力,當時的作者也稱他為西羅馬帝國的公爵或主將。他之所以盡全力讓狄奧多西的孫子保有紫袍,不是出於個人的德行,而是基於審慎的需要,也使得瓦倫提尼安在意大利享有和平與奢華的生活。這時身為大公的埃提烏斯呈現出一個英雄人物與愛國志士的榮光。

哥特歷史學家的說法很有見識,他認為埃提烏斯的一生是為了拯救羅馬共和國,隨後的描述雖然太過理想,但多數是實情,並非全屬阿諛之詞:

他的母親是富有而高貴的意大利人,他的父親高登提烏斯在西徐亞行省保有顯赫地位,逐漸從軍中家臣的裨校,晉升到騎兵主將的要職。他們的兒子在未成年時就入伍擔任侍衛,開始是在阿拉裏克那裏做人質,後來又被送到匈奴人的營地。他不斷獲得宮廷文職和武將的高位,完全依靠極為優異的功勛,真是文武雙全,眾望所歸。埃提烏斯身材中等,但風度翩翩,強壯的肢體表現出力量、勻稱和敏捷,各種軍事技術高人一等,不論騎術、箭術還是標槍投擲都極為卓越。他有很強的忍耐力,能不吃不喝、不眠不休地幹活,直到肉體和精神到達極限。他具有真正的勇氣,不僅藐視危險,而且就是受傷也毫不畏懼,所以他那堅定而又正直的心靈,根本不會受到腐化、欺騙或威脅。[79]

落戶在西部行省的蠻族,逐漸被教導要尊敬埃提烏斯大公的誠信和英勇。他安撫蠻族的沖動情緒、尊重他們的風俗習性、平衡他們的利害關系,同時還要阻止他們蠢蠢欲動的野心。他及時與根西裏克簽訂和平條約,保護意大利免於汪達爾人的蹂躪。獨立自主的不列顛人懇求並感激他全力的援助,在高盧和西班牙能恢復並維持皇室的權威。他在戰場上擊敗法蘭克人和蘇維匯人,迫使他們成為帝國最有助益的盟友。

埃提烏斯根據利害關系和衷心感激的原則,費盡心血培養與盟友匈奴人的感情。當他作為人質以及受到放逐,居住在他們的帳幕裏時,就經常與恩主的侄兒阿提拉親密地交談。這兩位著名的競爭對手還保持私人和軍事上的友情,顯然有私下的聯系。後來還靠著相互饋贈禮物、派遣使者,以及讓埃提烏斯的兒子卡皮利奧在阿提拉的營地接受教育,來鞏固雙方的關系。埃提烏斯身為帝國重臣,以保持表面上的感恩和忠誠來掩飾內心深處對匈奴征服者的憂慮,因為對方一直用強大的武力壓迫著兩個帝國。他對於阿提拉提出的需求只有順從,要不然就是盡量找理由來搪塞。當阿提拉攻占一座城市據有合法的戰利品以後,發現自己受到欺騙,有一些金瓶被人盜走,埃提烏斯立即派遣諾裏庫姆的總督前往解釋,不致因他的抱怨而擴大事故。[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