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日耳曼人大遷移及拉達蓋蘇斯的入寇(405—406 A.D.)(第2/2頁)

佛羅倫薩面臨窮途末路的困境,市民微弱的勇氣只靠聖安布羅斯的權威加以支持。他在夢中得到啟示,他們會很快獲得援救,[238]接著他們突然看到斯提利科的旗幟出現在城墻外,帶著聯軍來解救忠誠的城市,並且很快讓這個重要的地點成為蠻族大軍的墳墓。那些作者對拉達蓋蘇斯的失敗有不同的說法,產生明顯的矛盾,但並沒有曲解提出的證據,這方面的做法倒很一致。奧羅修斯和奧古斯丁因為友誼和宗教而關系密切,把勝利視為奇跡,將之歸於神的恩典而非人的英勇,[239]並嚴格排除其他可以獲勝的因素,甚至認為連流血犧牲都沒有出現。兩位作者提到羅馬人的營地,呈現出的景象是兵甲充足而又無所事事,佛羅倫薩對面的腓蘇利山高聳挺拔,他們樂於見到蠻族陷入絕境,在崎嶇而貧瘠的山巒中慢慢滅亡。他們非常誇張地斷言基督徒大軍沒有一個士兵被殺或受傷,我們或許可以用無言的輕視態度視之,但奧古斯丁和奧羅修斯其余的敘述,倒是吻合戰爭的狀況和主將的性格。斯提利科知道自己指揮的是帝國僅有的一支軍隊,基於審慎的考量,不願與倔強而又狂暴的日耳曼人在戰場上決一勝負。他要用堅強的防線將敵人包圍,這是第三次拿來對付哥特國王,規模更為龐大,可以發揮最大的效果。

羅馬的軍人即使大字不識一個也都熟悉愷撒的戰例,都拉基烏姆的對壘線有15英裏長,用連綿不斷的塹壕與防壁把24座碉堡連接起來,[240]這等於是把戰場變成了一種壕溝戰的模式,可以圍困數量龐大的蠻族人員,斷絕他們的給養,把他們活活餓死。羅馬部隊與他們的祖先相比,作戰的英勇自嘆不如,勤奮的精神倒是沒有完全喪失。要是士兵認為辛苦的奴工有損自己尊嚴,托斯卡納可以提供數以千計的農夫,雖然不參加作戰,但靠著構築工事,同樣能為拯救自己的家園盡一份力量。蠻族大量的馬匹和人員被包圍得無法動彈,[241]饑饉而非戰鬥使他們漸趨毀滅,但羅馬人花時間進行這樣艱巨的工程時,卻暴露在焦急的敵軍的不斷攻擊之下。挨餓的蠻族在絕望之中被迫對抗斯提利科的防線,羅馬將領有時也得遷就勇敢的協防軍,他們一直對主將施壓,表示要攻擊日耳曼人的營地,基於各種意外的狀況,還是發生了激烈而血腥的戰鬥。

在佐西穆斯、普洛斯帕和馬塞利努斯的編年史中,對這方面的敘述令人肅然起敬。羅馬軍隊及時把人員和物資送進佛羅倫薩城內,拉達蓋蘇斯挨餓的大軍反而被圍困。氣焰驚人的國王率領這麽多黷武的民族,在損失最英勇的武士後,淪落到只能將希望寄托於羅馬人能誠信履行條約以及斯提利科的大發慈悲之上。[242]被俘虜的帝王死於可恥的斬首,這使羅馬和基督教的凱旋蒙上了恥辱的色彩。死刑的執行只延遲了片刻,這更坐實了勝利者的罪行,不僅冷酷而且是精心策劃的結果。[243]幾乎成了餓殍的日耳曼人即使逃過協防軍的殺害,也以少到幾塊金幣的價格被販賣為奴。食物不足加上水土不服,大量不幸的外鄉人身亡異域,看來這些不講人道的買主,無法從利用他們的勞力得到豐碩的收獲了,必然遭到人財兩空的損失。斯提利科向皇帝和元老院報告他的成就,第二次獲得“意大利拯救者”的光榮稱號。[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