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斯提利科在意大利對蠻族的用兵(403 A.D.)

看起來好像是斯提利科將君王遺棄在毫無防衛的米蘭皇宮,事實上他可能計算過離開的期限、敵軍的距離以及可以遲滯他們行動的障礙。主要的阻障還是意大利周圍的河流,像是阿迪傑河、明修斯河、奧格利奧河和阿杜阿河,在冬季和春季時,因為降雨和冰雪融化的關系,這些河流都會漲水,河面不僅寬闊,而且水流湍急。[209]但是當前這個季節非常幹燥,哥特人毫無困難就能越過寬廣而多石的河床,在中央的位置才有一道水很淺的溪流。就在阿拉裏克趨近米蘭的城墻或郊區時,看到羅馬皇帝在他前面棄城逃走,感到驕傲自負,不禁心中大樂,而這時哥特軍隊早已派出一支強大的分遣隊,固守阿杜阿河的橋梁和通路。霍諾留在一小群高階官員和宦官的陪同下,身邊只有兵力微弱的護衛,很快向著阿爾卑斯山區撤退,想在阿爾勒城找到安身的地方,過去有幾位皇帝在此地建立過行宮。但是哥特人的騎兵很快就會趕上,[210]使霍諾留無法渡過波河。[211]他們處於非常緊急的危險狀況,不得不找有防禦工事的阿斯塔作為臨時避難所,這是利古裏亞或皮德蒙特的一個小鎮,位於塔納魯斯河的河岸邊上。[212]像這樣一個默默無聞的地方竟會聚集如此豐碩的戰利品,勢必無法長久抵抗,哥特國王立即開始圍城並不斷施加壓力。

皇帝事後宣稱,他的胸懷坦蕩從不畏懼,可能連他自己的宮廷中都沒有人相信。[213]最後到了毫無希望的緊要關頭,蠻族甚至已開出了體面的投降條件,終於盼望到英雄到來,他的名聲使皇帝放棄了投降的念頭,免於遭到被敵人俘虜的恥辱。斯提利科親自率領英勇無敵的選鋒,怕攻占橋梁浪費時間,所以全體泅水渡過阿杜阿河,接著需要越過波河,這是極為大膽的冒險行為,更不必提所遭遇到的危險和困難。但這樣他就能抄近路穿越哥特人營地抵達阿斯塔城下,行動終獲成功,使羅馬人重獲希望,也維護了他們的榮譽。蠻族不僅沒有攫取勝利的果實,反而逐漸被西方的部隊圍困,援軍還在不斷通過阿爾卑斯山的各處隘道。蠻族的居留地被清剿,運輸的車隊被攔截,羅馬人提高警戒準備建立包圍圈,要把圍攻阿斯塔的部隊全部圍困在裏面。哥特民族留著長發的酋長都來參加軍事會議,他們全是年長的武士,身體圍裹著毛皮,嚴峻的面孔畫著顯示榮譽的疤痕。他們考慮是繼續作戰獲得光榮,還是確保掠奪到的既得利益,最後認為以慎重為上策,建議及時撤退。在這場重要的爭辯中,阿拉裏克展現出羅馬征服者的氣勢,提醒在座的同胞他們所達到的成就和企圖後,用激勵士氣的講話向他們提出莊嚴而確切的保證:要在意大利建立一個王國,縱使殞身喪命也在所不惜。

蠻族經常因為紀律的松弛而暴露在被襲擊的危險之下,但是,斯提利科卻並沒有選擇在他們享樂和痛飲時進攻,而是決定將進攻的時間放在蠻族基督徒慶祝復活節的歡宴時刻。[214]當然就教士的說法這是褻瀆神聖的行為,因此為了執行這個策略,便把任務交付給索爾這個蠻族出身的異教徒,他在狄奧多西的資深將領中,具有非常顯赫的名聲。阿拉裏克建立在波勒提亞[215]附近的哥特人營地,在皇家騎兵突然發起的猛烈襲擊中,完全陷入混亂的局面(公元403年3月29日)。但是,不過片刻工夫,他們的領袖發揮天賦的無畏才能,對所屬的蠻族士兵下達進入戰場展開會戰的命令,於是他們立刻從驚慌的狀況中恢復。基督教的上帝回應了他們的祈求,他們虔誠的宗教信念,為他們與生俱來的英勇氣質增添了新的力量。在這場接戰中,雙方有很長一段時間保持勢均力敵的狀態。阿蘭人的酋長外形矮小而粗野,卻掩藏著氣度寬宏的心靈,奮不顧身地搏鬥直到為帝國犧牲性命,證明他那無可置疑的忠誠。這個驍勇的蠻族在克勞狄安的詩歌中,還未得到應有的名聲,因為詩人只贊美他的美德卻不提他的名字。他戰死以後,所指揮的隊伍發生驚慌跟著逃散,要不是斯提利科立即率領羅馬和蠻族的步兵發起攻擊,一翼騎兵的潰敗就會為阿拉裏克帶來勝利。

將領的戰術素養加上士兵的驍勇奮戰克服了所有的阻礙,血戰一天到達日暮,哥特人從戰場撤離,營地的塹壕被強行突破,就像羅馬的臣民飽嘗洗劫和殺戮的痛苦一樣,他們也遭到大禍臨頭的報應。科林斯和阿爾戈斯貴重的戰利品,讓西部的老兵都發了一筆橫財。阿拉裏克的妻子被羅馬人俘虜,她曾經迫不及待地要求她的丈夫贈予她所應許的羅馬珠寶和貴族女婢,現在只有懇求對她表示輕視的敵人大發慈悲。數以千計的俘虜從哥特人的鎖鏈中得到釋放,他們分散在意大利的行省,異口同聲頌揚這位解救者的英雄事跡。無論是從詩人還是從共和國的立場來說,斯提利科的凱旋[216]都可以與馬略相提並論,在意大利的同一塊地方,迎戰並殲滅北部蠻族的另一支大軍。後代子孫看見辛布裏人和哥特人的累累白骨和破爛頭盔,很容易被混淆;後人可能會為了紀念這座城市而建立一座共同的勝利紀念碑來緬懷這兩位名垂千古的將領。他們在這個讓人低回不已的地點,擊敗了羅馬兩個最難克服的敵人。[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