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哥特人被匈奴人擊敗懇求羅馬保護(375—376 A.D.)(第2/2頁)

瓦倫提尼安在前一年逝世(公元375年11月17日),東部皇帝無法獲得兄長睿智而極具權威的指導。哥特人的狀況亟須當機立斷,無奈手下的寵臣膽小怕事,以為拖延不決和含糊其詞才是最穩靠的辦事方法,瓦倫斯終於為群臣所誤。只要人類還存有好惡之情和利害之心,有關戰爭與和平、正義與政策等問題,就會一直在會議中爭辯不休,這些自古以來就存在的問題也一直是近世所深思熟慮的主題。當大量蠻族受到絕望和饑饉的驅使,懇求在一個文明國家的疆域內定居,到底是同意還是拒絕,就其合理性和危險性所做的考量,瓦倫斯卻不曾請教當時歐洲最有經驗的政治家,聽聽他們有何高見。有關國家安全之重大議題,瓦倫斯完全交給手下的大臣討論。他們當然會深感困擾而產生意見分歧,但是很快就達成了默契,提出一項極為中聽的意見,以投合君王傲慢自大而又怠惰貪婪的性格。那些被授予禁衛軍統領和將領頭銜的“奴隸”,對於此次哥特人大遷移帶來的嚴重後果,不是等閑視之,便是漠不關心。要知這與以往在帝國邊陲地區,建立局部而臨時的殖民區,是完全不同的情況。他們稱這是上天賜予的恩惠,能夠讓羅馬掌握來自地球上遙遠國度的為數眾多又難以征服的外籍軍隊,可用來拱衛瓦倫斯的寶座,同時據以減少行省年度征兵員額,收取省民大量黃金作為補償費用,以充實皇家財源。哥特人的懇求得到批準,宮廷接受他們效力,命令很快頒給色雷斯行政區的各行省總督和軍方將領,令他們對大量人員所需的交通和給養,完成必要的準備,同時將哥特人安置在適當地區以供未來定居之用。不過,皇帝的恩典附帶兩項嚴苛的條件,就羅馬人而言,審慎處理是正當的要求,而不滿的哥特人處於困境也只有接受。那就是他們在越過多瑙河之前,先要解除武裝;還要把子女留下,分送到亞細亞各行省接受教育過文明生活,他們被作為人質,以保證父母的忠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