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君士坦丁堡奠基 君士坦丁的政治體系及其成就 軍事紀律和訓練 宮廷財政(300—500 A.D.)

須知君士坦丁大帝最後一位敵手是乖戾的李錫尼,也是為他的勝利增添光彩的最後一個俘虜。中興之主度過安寧和昌盛的統治時期,留給繼承人的是一個完整的羅馬帝國,以及新的都城、政策和宗教。而且,他所推行的改革為後代統治者所奉行和推崇。君士坦丁和他的諸子在位期間,發生多起重大事件,歷史學家如果不全力以赴,將只有時間聯系的各種場面一一整理出大致的頭緒,那麽他就一定會因量多事繁而無以為繼。在敘述加速帝國衰落的戰爭和變革之前,應該先詳細說明有助於帝國強大和穩定的政治制度。另外,應采取一種古代的世俗和教會方面尚未知曉的分類原則,以基督教的勝利及其內部紛爭為線索,這樣便能為教育後人及後人批判提供足夠而明確的歷史資料。

一、君士坦丁堡建城的源起及其形勢(324 A.D.)

李錫尼戰敗後黯然引退,獲勝的君王建造起一座城市,命中注定要在爭勝之地統治未來的東方,使君士坦丁的帝國和宗教能夠萬古長青,永垂不朽。戴克裏先當初遷都的動機,不知是出於傲慢無知還是策略需要,他試圖從羅馬這一自古以來的政治中心脫身出來。後繼者以他為榜樣一直沿用了40年,顯示這個動機的力量確實強大無比。羅馬的地位已沒落,原來附屬的王國,慢慢否認這個城市在政治上具有最高權力。一位黷武好戰的君王出生在多瑙河地區,在亞細亞的宮廷和部隊裏接受教育,為不列顛軍團擁立稱帝,那麽很自然地會對愷撒的國土冷漠以待,視若無物。意大利人歷來把君士坦丁尊為救星,他們很恭順地接受他不時屈尊向元老院發布的敕令。但是自皇帝登基後,人民很少有機會一睹天顏。君士坦丁在他精力充沛的壯年,統治著廣闊的國土,根據和平與戰爭的情勢,一直親身在邊界上活動,或是和緩而莊嚴地行進,或是不辭辛勞地戒備,時刻都準備與外來或國內的敵人一戰。但是,隨著他的權勢逐漸抵達巔峰時期,年齡日益衰老,他開始設想在哪一處建都才能永久保持國家的強大和王權的威嚴。經過深思熟慮後,君士坦丁認為最佳地點位於歐亞邊界,在這裏部署強大的兵力,一方面可以用來壓制居住在多瑙河和塔內斯河之間的蠻族,另一方面也能對波斯保持警覺,該國國王始終對屈辱條約強加在身的束縛感到義憤填膺。戴克裏先當年基於這些條件考慮,大張旗鼓地建設尼科米底亞的行宮。但是,教會保護者始終憎恨死去的戴克裏先,不願在尼科米底亞建都,更何況君士坦丁有雄心大志,想建立一座能使他的名字永垂不朽的城市。君士坦丁與李錫尼交戰的後期階段,有機會從軍人和政要的立場,反復考量拜占庭舉世無匹的絕佳位置。這座城市不但自然條件優越,可以拒止外來敵人的進攻,而且交通極為方便,利於通商貿易。早在君士坦丁很多代之前,便有一位高瞻遠矚的歷史學家[1],曾指出這個地點的位置有莫大的優勢,正因如此,身為希臘實力弱小的殖民地才能掌握海上霸權,有幸成為獨立而繁榮的城邦國家。[2]

如果我們用君士坦丁堡赫赫威名所及的邊界來衡量拜占庭,這座皇都的形狀近似不等邊三角形。鈍角的尖端指向東方和亞洲海岸,直逼色雷斯的博斯普魯斯海峽的波濤;城市北部以海港為界,南面瀕臨普羅蓬提斯海或稱為馬爾馬拉海;三角形的底部對著西方,鄰接歐洲大陸。周圍的陸地形勢和水域的分布情況,令人嘆為觀止,如果不加以詳盡說明,很難了解清楚。

黑海的水流經過曲折海峽,日夜不停地迅速奔向地中海,博斯普魯斯海峽不僅在歷史上留名,在古代神話中更是眾所周知。綠樹成蔭的陡峭海岸布滿了廟宇和神聖的祭壇,充分顯示希臘航海家的無能、畏懼和虔誠,他們一心想要踏著阿爾戈號英雄人物[3]的足跡,重新探訪險惡的黑海。這一帶海岸長期流傳著一些神話,像是淫蕩的鳥身女怪[4]占領菲紐斯神殿及森林之王阿密庫斯在賽斯圖斯向勒達的兒子挑戰。[5]博斯普魯斯海峽的盡頭是庫阿尼恩礁巖,據詩人描述,這些礁巖最初全浮在海面上,原是天神為防止俗人出於好奇的窺探,[6]而特意用來守護黑海入口處的屏障。從庫阿尼恩礁巖到位於拜占庭頂端的港口,蜿蜒曲折的博斯普魯斯海峽長16英裏[7],寬度一般在1英裏半左右。在歐亞兩大陸上修築的新城堡,建立在兩座著名的神廟——塞拉比斯和朱庇特·烏利烏斯基礎之上;[8]希臘皇帝修建的一些老城堡,占據海峽最狹窄部分的地區,相距對岸突出的海灘不過500步而已。

這裏的要塞在穆罕默德二世[9]企圖包圍君士坦丁堡時,曾全部重新整修,增加守備強度。[10]土耳其的征服者可能不太清楚,在他統治時期近2000年以前,大流士就曾選定此地,修建了一座把兩個大陸連接起來的浮橋。[11]距離老城堡不遠處,有個被稱為克利索波利斯或斯庫塔裏的小鎮,成為君士坦丁堡的亞洲郊區。博斯普魯斯海峽在逐漸展開並與普羅蓬提斯海匯合時,正好穿過拜占庭和卡爾西頓之間的一片海域。卡爾西頓比拜占庭還要早幾年由希臘人修建完成,缺乏眼光的建造者竟然沒有從地理位置來加以考量,海峽西岸顯然比東邊更為優越,這種糊塗做法一直受到後人訕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