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奧勒良逝世後軍隊和元老院的作為 塔西佗、普羅布斯、卡魯斯及其子相繼為帝(275—285 A.D.)

一、元老院和軍隊對繼位問題相互推諉(275A.D.)

歷代羅馬皇帝不論有無建樹,命運都是同樣悲慘,在世時有的縱情逸樂或是高風亮節,有的嚴肅苛刻或是溫和忠厚,有的怠惰瀆職或是百戰榮歸,最後的下場都是不得善終,幾乎每個朝代的替換,都是可恥的篡奪者進行叛逆和謀害所致。不過,奧勒良逝世後發生了非常奇特的現象,軍團敬仰戰無不勝的統帥,對他的被弑感到哀悼,並且決定采取報復的手段。謀叛的秘書所使用的詭計很快被發覺,他本人受到懲罰被處死。那些受騙動手行刺的高階軍官,有的確實感到悔恨,也有人裝出一副無辜的樣子,參加冤死君主的葬禮。在軍事會議中一致通過了一項決定,這一決議在給元老院的呈文之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英勇無敵而能蒙神保佑的軍隊致羅馬元老院和人民,一個人的罪行使很多人犯下滔天大錯,奪去奧勒良皇帝的性命。德高望重的尊長和元老,務請各位將先帝的英靈置於眾神的行列,根據議會的判斷決定最適合的人選來繼承帝位。不論是軍隊中的誰犯下罪行或錯誤,使我們蒙受巨大的損失,都已經不配統治整個帝國。[60]

羅馬的元老院聽到消息並不感到詫異,只不過又一位皇帝在軍營被弑而已,他們私下對奧勒良的逝世感到高興。這封代表各軍團的來信非常謙卑而又恭敬,當執政官在全體會議中朗讀時,大家在欣慰中夾雜著驚奇。軍隊懷念已過世的君王,基於畏懼和尊敬所能激發的禮遇,全都大量傾注在議員身上。元老院基於感激之情,將推舉皇帝的權力作為回報轉讓給這批向共和國盡忠的軍隊,但軍隊認為元老院有合法的權利推舉皇帝。雖然他們屈意請求,但議會非常謹慎,最後的結論還是拒絕推舉皇帝,主要是不願讓這群任性善變的武裝團體抓住把柄,使得自己的安全和尊嚴受到威脅。其實,軍團的實力就是表示誠意的保證,他們並沒有假裝的必要,對元老院的推舉一定會聽從。但元老院又不免聯想到,偶然的悔恨難道可以改正80年來根深蒂固的積習?要是軍人那種習慣性的反叛又開始發作,狂妄的舉動就會傷害到元老院的尊嚴,被推舉的人選也會送掉性命。元老院在通過決議以後就照著這個意思擬出敕令(公元275年2月3日),授權軍方投票推選新皇帝。

隨後雙方便開始不斷爭論,形成人類歷史上極不可能而確有其事的狀況。[61]軍隊像是厭倦弄權生事,再度請求元老院從本身的議員中間推舉一位登基為帝。元老院仍舊堅持敬謝不敏,軍隊還是極力要求。相互之間婉拒和敦促至少有三次之多,雙方表現得謙恭有禮,只要對方決定誰登大寶一定無條件接受。就這樣8個月的時光過去,帝國處於無政府狀況下安然無事,羅馬世界在這段時間裏沒有君主、沒有篡奪,也沒有叛亂。奧勒良指派的將領和官吏繼續執行職責,在很長一段空位期,好像只有一個亞細亞的總督被免除職位。

據稱羅慕路斯死後所發生的事故跟現在很相似,當然不一定可靠,[62]但他的生平和個性與奧勒良有些相似。那時王座空懸12個月之久,才推選出薩賓族的哲人接位,這段時間是由城邦的幾個階級聯合,用同樣的方式護衛公共安寧。但在努馬和羅慕路斯的時代,貴族有權控制人民的武力,在範圍很小且注重公德的社區,自由權利的平衡很容易保持。早期衰弱的羅馬城邦與目前有很大差別,現在隨時會發生狀況,毀掉空位期所呈現的服從與和睦。須知目前的情形是怎樣的呢?囂亂混雜的首都、空前龐大的帝國、充滿奴性的專制政體、40萬傭兵組成的軍隊以及習於革命的歷史經驗。

即使帝位仍有很大的誘惑力,但是軍紀的要求和對奧勒良的追思,仍舊能夠約束軍隊易於反叛的習氣,也能制止軍隊首腦人物的野心。那些戰力最強的軍團駐紮在博斯普魯斯海峽的兩岸,禦駕親征的大纛使羅馬和行省的軍營產生敬畏之心,不敢輕舉妄動。這一股寬宏大量的氣概在短期內還激勵著軍事階層,我們可以期待少數愛國之士能使軍方與元老院重歸舊好。這是重建共和國,恢復昔日的美德和英勇的唯一可行之道。

9月25日,執政官在元老院召集會議,報告帝國即將遭遇危險而嚴峻的狀況,這時距離奧勒良被害已有8個月。執政官輕描淡寫提到,軍隊已經呈現不穩的情勢,任何時刻、任何微小事件都可能引發兵變,接著他用雄辯的語氣表示,只要推舉皇帝這件事繼續拖延下去,各種危險就會隨之發生。根據他得到的消息,日耳曼人已經渡過萊茵河,占領高盧一些重要據點和富庶的城市﹔野心勃勃的波斯國王使得東方一直警報不斷﹔埃及、阿非利加和伊利裏亞正受到國外和國內武力的威脅﹔立場不穩的敘利亞寧願接受女性的統治,也不願臣服於神聖的羅馬法律。接著執政官對首席議員塔西佗說話,請他就“推舉適當人選即位為帝”這個重要議題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