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德西烏斯、加盧斯、埃米利安努斯、瓦萊裏安與伽利埃努斯相繼為帝 蠻族入侵 三十僭主(248—268 A.D.)

一、德西烏斯的稱帝及其事功(248—250 A.D.)

從菲利普熱烈慶祝百年祭到伽利埃努斯皇帝逝世,羞辱不堪而災禍連綿的20年光陰彈指而過(248—268 A.D.)。在這段苦難的時期,羅馬的行省幾乎沒有片刻可以免於入侵蠻族和暴橫軍隊的肆虐,殘破的帝國似乎已瀕臨最後瓦解的緊急關頭。對歷史學家而言,這也是一個混亂的年代,缺乏可信的史料記載,要想把整個史實交代清楚又不容間斷地加以記述,的確有很大的困難。所能找到的都是不完整的斷簡殘篇,不是太過簡略就是晦澀含糊,有的地方還矛盾百出,只有盡力去搜集加以比較,有時還要靠自己的臆測。雖然不能用推論取代事實,然而基於對人性的了解,憑著一股堅毅不屈而從容自若的熱情,鍥而不舍地全力以赴,在某些狀況下,倒是能補充歷史材料的欠缺。

舉例來說,歷史的過程有時缺乏記錄,但是並不難想象可能發展的狀況。接連許多皇帝遭到謀弑,已經使得君王和臣民之間的忠誠關系日漸松弛。所有菲利普的將領都可以模仿主子的作為,反復無常的軍隊長久以來已經習慣於暴力的革命,隨時會把出身低微的軍中夥伴推上皇帝的寶座。歷史只能事後補記,像是公元249年的夏天,在梅西亞的軍團爆發的反對菲利普皇帝的叛變事件,有個部將名叫馬裏努斯,[500]成為叛軍擁戴的對象。菲利普事先獲得警告,生怕梅西亞軍隊的動亂擴大成為燎原之火,他因為過去的罪行和迫近的危險而困惑不安,親自將消息通知元老院。但是在議場中可能出於畏懼或者不滿,呈現出陰郁而不祥的寧靜。直到最後,出身高貴且參與會議的德西烏斯[501],冒著可能受到皇帝猜忌的危險,挺身而出,慷慨陳詞。他認為整個事件根本不值得大驚小怪,只是一場匆促而未經謀劃的騷動,下級軍官要想稱帝只是幻想,過不了幾天就會被易變的軍隊像當初推選他那般將他毀滅。整個事件正如他預料的那樣迅速處理妥當,菲利浦非常賞識他在元老院的仗義執言。

馬裏努斯被殺以後,部隊人心惶惶,騷動還未完全平息,看來只有德西烏斯是讓軍隊恢復紀律的最好人選。德西烏斯長久以來不願接受任命,就是怕建立功勛以後會帶來危險,同時也考慮軍人那種憤怒而又不甘受壓制的心情,一定會想盡辦法運用毀滅性的權力。他的看法也都被事實所肯定,梅西亞的軍團逼迫著長官成為共犯(249 A.D.),留下兩條路讓他選擇,要是不想死就得穿上紫袍當皇帝。在他做出決定以後,隨之而來的行動就無法避免,他指揮或者追隨軍隊到達意大利的邊界。

菲利普集結全部兵力,雖然受他提拔的競爭對手目前聲勢浩大,還是要前去迎戰,好將敵人擊退。皇帝的軍隊在數量上占有優勢,但是叛軍全部由老兵組成,領導者指揮能力很強而且經驗豐富。菲利普在戰場被殺,也有人說是戰敗後在維羅納被處死,他的兒子和帝國裏追隨他的人員,在羅馬被禁衛軍屠殺殆盡。德西烏斯的年事已高,根本無須加以辯駁,他自己沒有野心,完全是形勢所造成,元老院和行省都非常清楚。據說他在被迫不得不接受奧古斯都的頭銜之後,曾經派出私人代表面見菲利普,說明自己的無辜和忠心耿耿,鄭重聲明等他回到意大利就會推辭皇室的尊榮,恢復過去恭順的臣民地位。德西烏斯的表白可能很誠摯,但是等到天命所歸,在這種狀況下既不容推辭,也實在難以舍棄。

德西烏斯花了幾個月的時間,從事戰亂後的善後工作,進行公正的審判和各項行政事務,但他一聽見哥特人入侵,就趕到多瑙河地區平叛(250 A.D.)。這是歷史上首次提到這個偉大的民族,接踵而來就是他們粉碎羅馬人的勢力和權威,洗劫羅馬帝國的首都,統治高盧、西班牙和意大利,最讓人難以忘懷的大事就是滅亡西羅馬帝國。對於這群粗野而好戰的蠻族而言,哥特人這個名字不一定很適合,卻是最普遍被接受的稱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