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康熙陰暗面:盛世之下,幹凈東西真不多

康熙皇帝玄燁在位六十一年。從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正月初九日七歲時繼位,到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九十一歲去世,他在位的實足時間已經接近六十二年。在中國歷史上,他是所有帝王中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

康熙一朝,氣象萬千,開啟了我國帝制社會最後的繁榮興盛。誠如我們看到的那樣,其中,可圈可點之處甚多,如影隨形的陰暗也著實不算少,可能是這種政治制度最後的回光返照。

或者換個角度,說不定可以這樣思考:僅僅因為外面的世界變得很精彩,而且越來越精彩,面對這種情形,帝國顯得很無奈,於是,才會有回光返照一說。否則,拜帝王政治和孔孟之道所賜,我們大約可以在朝代輪回中永遠地輪回下去。如果不信,看看洪秀全及其奮發有為的同志們,曾經何等意氣風發,他們建立短命政權太平天國之後,在南京城中、天王宮裏的作為,大體能夠讓我們明白那輪回的力量有多大。

在過去的歲月裏,我們對康熙皇帝玄燁的很多政治行為藝術做了匆匆巡禮。現在,我們應該盡可能貼近這個人,做一番稍微細致一點的近距離觀察。

十七世紀即康熙皇帝成長與生活的時代,正是世界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時期,是人類科學在與愚昧的較量中走向昌明的時代。隨著新航道的開通,地理大發現極大地擴展了人們的視野,哥白尼、伽利略、牛頓使這種視野變得無限高遠而又深邃。

公元1662年,是大清康熙元年。

這一年,倫敦成立了大英皇家學會,人們聽取了數學、物理學和天文學上最新研究成果的報告。法國國王路易十四決定由他支付法國科學院院士們的年金,伊薩克·牛頓爵士成為這個科學院的外國名譽院士之一。當牛頓爵士在英倫三島約克郡的蘋果園裏,俯下身子撿起那只紅彤彤的蘋果時,遙遠東方的紫禁城裏,比牛頓小十二歲的康熙皇帝可能正在為那神秘的天空而如醉如癡。

事情發生在康熙七年十一月底。當時,在帝國欽天監裏工作的外國傳教士南懷仁和欽天監最高長官楊光先發生激烈爭吵。原因是,南懷仁認為,在楊光先支持下編制的《康熙八年七政民歷》中,有許多誤差,而楊光先等官員堅決不承認,導致南懷仁上疏皇帝予以揭露,楊光先隨即上疏反駁,雙方在康熙皇帝面前激烈論辯。

在那一堆堆天文、歷算的術語面前,康熙皇帝如墜雲裏霧中,完全無法判斷誰是誰非。

於是,十四歲的小皇帝采用了最為簡單也最為聰明的辦法予以裁決:他下令,讓爭論的雙方,用實測的方法證明自己結論存在的理由。為了保證實測的公正性,他派遣內閣大學士等二十名高級官員臨場監督。一個月之後,到第二年正月,他們分別檢測了立春、雨水、月亮、火星、木星,結果很不幸,楊光先一派采用我國傳統方法所做的測算是錯誤的,而南懷仁采用西法做的預測幾乎分毫不差。為了進一步驗證,康熙皇帝命令雙方在紫禁城的午門外廣場上,用日晷針測試陽光在正午時的位置。這一天,所有朝臣齊集午門之外,所有人都很關心事情的結果,大家瞪大雙眼盯著那兩根日晷針影。隨著太陽的移動,針影向事先算好的刻度逼近,恰在正午時分,南懷仁所劃的刻度與針影重合,而楊光先所劃之刻度尚差幾分。至此,任何辯駁都無濟於事。楊光先受到申飭,皇帝命令南懷仁擔任欽天監副長官,參與天文歷法的測算與編制。

事情並沒完,因為這場爭論,涉及了發生在幾年前一場更大的事件。

就如表現出來的那樣,楊光先自己對天文歷算懂得的很有限,但他毫無疑問是一位堅定的愛國者。情形和今天互聯網上的那些激進民族主義“憤青”很相似:對當代科學技術知識和各國情勢所知甚少,在不需要負責的情況下,他們具有超人的勇氣對自己不懂的事務發表評論。楊光先就是在這種情形下,對西式天文歷算發起攻擊並成功入主帝國欽天監的。

晚明前清時代,我國曾經產生過一部偉大的天文歷算著作——《崇禎歷書》。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評價說:這是一部“包括當時所有科學知識的不朽巨著”。這部巨著,就是在徐光啟所推薦的傳教士鄧玉函、湯若望等人幫助下完成的。

鄧玉函(SchreckTerrenz)是德國傳教士,本人是山貓學院院士、物理學家兼天文學家,在世界科學史上成就斐然,與赫赫有名的物理學家伽利略、天文學家開普勒是好朋友,曾經向開普勒介紹過我國的古代典籍《尚書》、《詩經》、《春秋》及《堯典》中對日食和星辰方面的記載。他是在北京去世的,對我國晚明前清近代天文歷算的發展有著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