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成功的皇帝,失敗的父親

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十二月十三日,二十二歲的康熙皇帝禦太和殿,舉行冊立皇太子典禮。他按照中國帝制傳統中立嫡立長的原則,冊立剛滿一歲半、尚在繈褓之中的胤礽(yìnréng)為皇太子。這是大清朝自努爾哈赤以來第一次冊立太子,也是整個大清朝唯一一位公開冊立的太子。這種做法的不同尋常之處在於,繼順治皇帝指定皇位繼承人之後,康熙皇帝又在皇位繼承制度上與漢族政治文化完全合流,事實上廢除了努爾哈赤的繼任者推舉制度,使之徹底成為歷史。

胤礽的母親是正宮皇後,在胤礽出生時難產死去;而康熙皇帝玄燁與皇後感情極好,所以,冊立胤礽為太子,以告慰太子的母親。多年以後,康熙皇帝自己曾經表達過這個意思,因此,不少人接受了這種說辭。在我國歷史上,以人之常情揣度皇家的心思,歷來是一件很難靠得住的事情。康熙皇帝的真實意圖,除感情的因素外,可能帶有很深的政治考慮,與當時的國內形勢有著密切關系。原因是——

冊立太子的康熙十四年底,正是三藩之亂幾乎達到高潮的危急之秋。吳三桂占領了長江以南的雲、貴、川、湘等大部分地區,他的反滿復漢旗號,在令天下動蕩不安的同時,也令康熙皇帝寢食難安。入主中原之後,清朝一直以大明朝華夏正統的繼承人為號召。此刻,除軍事討伐之外,完全按照中國王朝傳統冊立皇太子,可能是康熙皇帝政治對策的一部分。“授胤礽以冊寶,立為皇太子,正位東宮,以重萬年之統,以系四海之心。”冊立詔書中的這句話,才應該是康熙皇帝的心裏話。

他可能無論如何也不會想到,這政治上系人心、定國本的靈機一動,竟會在未來的歲月裏,給自己帶來那麽多的煩惱。

我國自周代以來直到明朝,兩千多年間,皇位繼承大體上采用公開建儲——預先冊立太子,以備最高權力傳承的制度。太子的選立,不是根據候選人的品質與才能,而是以候選人母親的地位和候選人的年序為原則,概括起來就是:“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公羊傳•隱公元年》)意思就是說,在君主眾多夫人生的孩子裏,正夫人生的嫡子優先,嫡子中長子優先,正夫人沒有孩子,才會考慮其他庶夫人生的庶子。因此,才會有未立之前子以母貴,既立以後母憑子貴一說。這是為什麽我國歷史上有那麽多人渣皇帝的原因,是我國家天下政治文化傳統中,將家族利益擺在國家治理之上的典型例證,遂成為帝國意識形態中神聖不可動搖的信條之一。

權力繼承,在任何一種政治文化傳統中,應該都是絕對敏感的核心問題。圍繞著這個核心,我國政治舞台上曾經上演過無數父子、夫妻、兄弟姐妹之間的骨肉相殘、殊死搏殺,其情節之離奇復雜、一波三折,比發生在丹麥王宮裏的故事可要精彩太多了。我們找不到有哪一個君主曾經完全擺脫了這個陰影。

如今,這古老的故事即將由康熙皇帝、他的兒子與重臣們重新演繹一遍。他們雖然沒有太多新鮮的創意,卻也把這種帝制文化中的天性兇殘,詮釋得淋漓盡致。最後,眾多權臣貴戚卷入戰團,在這帝國最高級別的角鬥場裏角力,文人雅士則深陷汙泥濁水,難以潔身自好。一個高士名臣雲集的時代,變成了一個幾乎人人都懷有深深隱痛,無法出淤泥而不染的時代。追究起來,似乎都與帝國名位和太子殿下有著錯綜復雜、千絲萬縷的關聯。

太子殿下的母親出身於正黃旗的赫舍裏氏,他的祖父是順治臨死時指定的首席輔政大臣索尼。據說,孝莊太皇太後改變在科爾沁故鄉選皇後的做法,挑中索尼的孫女,一個很大的原因,是為了平衡四位輔政大臣的力量,削弱鰲拜的影響。皇後的父親當時是領侍衛內大臣,她的叔叔則是少壯有為的索額圖。

在很長一段時間裏,索額圖是康熙皇帝最為信任和倚重的心腹人物,扳倒鰲拜時的那些童子軍可能就是索額圖負責組織和指揮的,他擔任過皇帝的三等侍衛,很快晉升到了一等,康熙七年被任命為吏部侍郎。康熙八年五月,索額圖突然自己申請離開了那個要害崗位,回到皇帝身邊繼續擔任宮廷一等侍衛。十幾天之後,五月十六日,那幫除皇帝外其他一概渾不吝的小打手,便一擁而上,拿下了帝國輔政大臣鰲拜。隨後,索額圖被迅速晉升為內閣大學士,加太子太傅銜,成為位極人臣的帝國重臣。

在我國歷史上,一般說來,這種帶有濃厚陰謀色彩的官場經歷,時常預示著不祥的未來發展——

故事總是由純情浪漫的喜劇開始:一個忠誠而勇敢的戰士,幫助皇帝度過危難。皇帝寶座坐穩後,戰士迅速受到重用,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大人物。除了壞蛋之外,人人快樂而幸福。然後,大人物自然而然地形成巨大磁場,將各色人等吸附到身邊,其中眾多的渣滓會吸附得最緊密。在他們的包圍下,大人物會越來越感覺良好,而皇帝則會越來越不舒服。於是,悲劇開始發生:當年的戰士——如今的大人物不是被邊緣化,就是家破人亡。當初,他崛起的速度有多快,今天,其敗落的程度就有多深。我國社會中,諸如“過河拆橋”、“卸磨殺驢”之類人生格言特別多,這是部分原因;那些陰狠柔滑達於爐火純青的權謀智略,這裏也應該是主要原產地。如果有誰說這是政治智慧,那就只能有兩個可能:其一,說這話的人正在犯渾;其二,說這話的人即便不是此一行當中之高手,也是此道行之熱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