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皇太極繼位:充滿謎團的權力轉移

大明天啟六年、後金天命十一年(公元1626年)八月,努爾哈赤死後不久,嶽托和他的三弟薩哈廉,一起來到他們的父親大貝勒代善府邸,談起了努爾哈赤死後的政治形勢。他們認為,國不可一日無君,汗王之位不宜久虛,應該早定大計。這兩位年輕人對父親說:四貝勒皇太極才德冠世,深受老汗王努爾哈赤器重,大家對他也都心悅誠服,應該由他速繼大位。代善同意他們的看法,然後,親自出面去和其他幾位大貝勒溝通。史料中,找不到任何人對此發出不同聲音的記載。第二天,後金汗國所有位高權重人士一起聯袂推舉,由此,汗王權位在一片安詳平和中順利轉移到了皇太極身上。(王先謙《東華錄》,天命十一年八月;《清史稿》太宗本紀一等)

嶽托是鑲紅旗旗主,代善是正紅旗旗主,薩哈廉則是議政貝勒。當時,皇太極只是鑲白旗旗主。論起實力,代善和嶽托父子三人的力量顯然比皇太極大。他們沒有憑借實力爭奪權位,卻聯合其他人,一起推舉了皇太極。

他們可能誰都沒有意識到,在不經意之間,他們已經為中國歷史留下了一個極為輝煌的紀錄。一個遊牧漁獵部族國家,在眾人的和平推舉下,產生了一位最為優秀而稱職的領袖,成為到那時為止,中國歷史上最成功、最了不起的一次權力轉移。他們的名字理應載入丹青史冊。

後來,這件本來明明白白的事情,愣被塗抹得烏七八糟、七扭八歪。一部好經被歪嘴和尚念得不是個東西,在皇太極繼位的話題上,表現得特別充分而又典型。

後金天命十一年(公元1626年),對於後金政權來說,這一年,開年就不好。正月裏,老汗王努爾哈赤親自領兵西進,結果在小小的寧遠城下傷亡慘重。有傳說,連老汗王本人都受了炮傷。

他本來就是一個脾氣暴烈的老人,如今更加乖戾。這個橫絕一世的人,變得有點兒像祥林嫂,時不時就要回憶自己一生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光榮歷史,無論如何也想不明白怎麽就會敗在寧遠城下,有時,又會嘆息自己身心倦怠,打不起精神,要不然就不停地咄咄自恨,覺得事事好像都無法順心如意,仿佛沒有什麽事情是可以放心的。(《清太祖武皇帝實錄》)

八月十一日下午兩點左右,惶惶不可終日的人們,終於等來了努爾哈赤的死訊。在一片愁雲慘霧中,王公貝勒們從四十裏地以外的叆雞堡,把老汗王的遺體擡回了沈陽城裏的汗王宮。第二天,早晨七點鐘前後,傳出另外一個消息,和碩貝勒們轉達努爾哈赤遺命,讓大妃為老汗王殉葬。大妃阿巴亥很受努爾哈赤寵愛,是努爾哈赤眾多妻妾之中的首席夫人。六年前,阿巴亥曾經受到了努爾哈赤下令離棄的嚴厲懲罰,後來,努爾哈赤又把她接回汗王宮,直到死後讓她陪伴自己於地下。

大妃認為,努爾哈赤去世前五天,自己一直隨侍在旁,大汗並沒有流露過讓自己殉葬的意思。

無奈四位大貝勒眾口一詞,四位小貝勒包括大妃的三個兒子:二十二歲的阿濟格、十五歲的多爾袞、十三歲的多鐸也沒有異議。須知,在其當時,十四歲的女真人已經是娶妻生子、成家立業的成年人,後來,也是大清皇帝親政的年齡。這表明,此時此刻,共柄國政的八和碩貝勒可能確實聽到過努爾哈赤有此遺命。於是,大妃只能在他們恭而敬之卻又寸步不讓的堅持之下,懸梁自盡。多年以後,多爾袞抱怨過皇太極奪了自己的汗位,卻從未提到過皇太極逼死自己的親生母親,應該不是沒有原因的。

根據努爾哈赤生前的安排,大妃阿巴亥的三個親生兒子阿濟格、多爾袞和多鐸繼承了正黃旗與鑲黃旗的家產。過去,兩黃旗一直由努爾哈赤自己親自掌握。按照八旗制度,只要成為一旗之主,就不僅僅代表著崇高的地位,還意味著擁有了在其名下的土地、人民、軍隊、牛羊、財富以及與此相關的一切權力。這些權力所能夠支配的力量,不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際層面上,至少相當於後金全部國力的八分之一。這就使努爾哈赤的遺產繼承變得頗為耐人尋味。

按照中國人的皇權制度與傳統,國家權力的傳承中最重要的一項就是皇帝名位的繼承,誰繼承了這個名位,誰就擁有了一切,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得不到這個名位的人,也就自然失去了一切。在那裏,國家根本大法、一切權力與制度設計都是圍繞著這個核心展開的。這就是為什麽在中國傳統政治中,繼承權總是籠罩在血雨腥風中的根本原因。

努爾哈赤死時的後金汗國,則不是這樣。在那裏,至少從理論和當時實際情況上看,汗王的名位並不是最重要的。原因是,繼承這個名位的人,需要由八旗旗主即八位和碩貝勒推舉產生,假如這位汗王的工作與為人得不到八位和碩貝勒的認可,他還有可能被轟下台去。或者換句話說也可以成立,在努爾哈赤死的時候,後金汗王的實際地位,與任何一個八旗旗主的地位是一樣的。明白了這一點,我們自然就會明白:為什麽努爾哈赤臨死時一直處於神志清醒狀態,卻始終沒有為自己指定一個繼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