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李成梁:努爾哈赤的殺父仇人和庇護神(第2/8頁)

在張居正的主持下,按照“考成法”,李成梁被加官晉爵,先是加封為太保,世蔭本衛指揮使,繼而晉封為寧遠伯爵,歲祿八百石。受到帝國如此大張旗鼓的表彰,李成梁喜悅之余,為了表示對張居正賞識提拔的感激之情,給張居正送去一筆數額頗大的禮金,結果,被婉轉謝絕。張居正的理由是:按照帝國制度,李成梁獲得的榮譽和地位,都是靠他自己一刀一槍出生入死換來的,不需要感謝我。我若是收了他的錢,就是侮辱了他。我也無法面對高皇帝的在天之靈。這個故事令人感嘆,至少讓我們知道了李成梁能夠成為一代名將和張居正能夠成為一代名相的部分原因。

從史書記載中可以看出,長途奔襲是這位將軍最擅長的戰法。在沒有摩托化部隊的冷兵器時代,這位將軍帶領以步兵為主的部下,曾經多次星夜急行軍兩百裏以上,一鼓作氣直搗敵人巢穴,將毫無防備的來犯之敵打得措手不及、一敗塗地。顯然,要想做到這一點,僅僅驍勇善戰是不夠的,還必須要有出色的情報工作。同時,這種戰法,對領導者的判斷力、組織力、執行力、親和力要求極高;對統帥與部隊的意志、毅力、訓練與特別能戰鬥的團隊精神也必定要求極高。

這一切,李成梁都做到了。在數十次戰役中,李成梁“出師必捷,威震絕域”,在職業生涯前期,幾乎百戰百勝地捍衛了帝國邊疆,立下極為顯赫的戰功,成為——如果不是聲望更高、戰功更為顯赫的話——至少是與同時代的戚繼光並駕齊驅的一代名將。因此,當時在軍中與國人口中,有“南戚北李”一說。他們成為大明帝國後半葉軍事成就的最高代表,受到人們普遍的尊敬與愛戴。

四年以後,速把亥再一次卷土重來。當時,這位酋長在蒙古部族中最為剽悍兇猛,號稱勇冠蒙古各部。他曾經在戰場上親手將李成梁之前的一位大明帝國遼東總兵斬於馬下,並先後數次重創其他幾位總兵率領的大明軍隊。與自己忠實的騎士們呼嘯著殺入大明邊關,如入無人之境地燒殺搶掠後從容離去,成了這位酋長最為快樂的節日。就此,速把亥為患邊疆長達二十多年,成為令大明帝國君臣將佐談而色變的一方巨禍。

自從李成梁出現後,這位酋長便屢屢敗在李成梁的奇襲之下,令他感覺很不爽,於是,越敗越勇,發誓要和李成梁決一勝負。這一次,據說他是動員了所有兵馬和子弟精銳,準備一舉拿下李成梁。李成梁則改變戰術,將速把亥的兵馬引入設在義州(即今日遼寧省義縣境內)的埋伏圈裏。結果,開戰不久,此人便被李成梁所指揮的部下一箭射死。酋長的弟弟抱著哥哥的屍體痛哭而去,從此勢力大衰。

就這樣,李成梁屢立大功,受封為伯爵,躋身於帝國貴族行列。在其當時,他的地位、名望等,很有可能已在戚繼光之上。有一種看法,包括《明史》的作者們認為:恰恰因為戚繼光威名太盛,於是坐鎮薊門十六年,使敵人從來不敢來犯,轉道入侵遼東,才給了李成梁屢立戰功的機會。即便如此,仍然難以掩去李成梁軍功的耀眼光輝。歷史上,甚至就在李成梁的同一個時代,面對與李成梁同樣的敵人,損兵折將,丟盡帝國臉面的軍人和官吏可是不在少數。

當時,在張居正的主持下,帝國推行“考成法”,賞罰嚴明。為了表彰李成梁,萬歷八年,在大明遼東總兵府所在的廣寧,修建了一座大牌坊,上刻“鎮守遼東總兵官太保兼太子太保寧遠伯”,給予了李成梁將軍極為崇高的榮譽。在朝鮮保留的史料中,我們可以讀到這樣的記載:“遼廣之人,但知有李大爺而不知有他人。”(《李朝實錄》光海君日記,宣祖大王四十一年七月丙戌)對於李成梁以邊帥之身所創下的軍功之盛,《明史》作者評論說:是大明帝國“二百年來未有也”。(《明史》卷二百三十八,列傳第一百二十六,李成梁)就是說,作為帝國邊防軍高級將領,李成梁獨領風騷二百年。

大明萬歷十年(公元1582年),是大明帝國晚期歷史上意義特別重大的一年。因為這一年,時年五十八歲、憑借一己之力和十年堅持,幾乎實現了大明帝國輝煌中興的張居正,重病後死了。

此後數年間,帝國政治地覆天翻,張居正時代所制定的政策、法規、制度被一一廢止,帝國政界在動蕩不安中變得晦暗不堪。受到張居正支持重用的戚繼光被迅速邊緣化,在郁郁寡歡中死去。五年前以戰功受封寧遠伯爵位,進入帝國貴族行列的李成梁,如今五十六歲,達到了人生事業的巔峰。他同樣受到過張居正的支持和倚重,然而,可能由於下面的三個原因,李成梁避免了池魚之災:其一,遠離京師,與張居正沒有過多的私人交往;其二,赫赫戰功給萬歷皇帝留下了深刻印象;其三,動蕩不安的遼東局勢離不開這位驍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