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李成梁:努爾哈赤的殺父仇人和庇護神

大明遼東總兵李成梁曾經是大明帝國真正的英雄。

努爾哈赤和李成梁之間的恩怨糾葛,錯綜復雜,極為詭異,至今無人能夠考證清楚。

誠如我們所知,早期的努爾哈赤遠不像後來人們所願意相信的那樣強大與傳奇;而早期的李成梁則是一位真正富有傳奇色彩的英雄,一位起於貧寒卻曾經百戰百勝的將軍。

可惜,當努爾哈赤日益強大起來時,這位英雄卻在大明朝萬歷十年之後撲朔迷離的政局中,如美人遲暮般無可挽回地走向了末路。努爾哈赤崛起的整個經過,幾乎貫穿在李成梁沒落的全部過程之中。雙方此種消長的原因何在,正是我們需要在此展開的。而這種消長的結果,便是大明帝國遼東局勢的糜爛日深。

仔細觀察一位真正的英雄走向末路,真是一種令人傷感的體驗。

李成梁四十歲時,一位慧眼識人的大明巡按禦史發現了李成梁。

當時,這位具有朝鮮族血統、出身於中級武將世家的李成梁,正在遼東鐵嶺衛走投無路,苦度時光。這裏,就是今天出了個趙本山而為全國人民所熟知的遼寧省鐵嶺市。

李成梁,字汝器,又作汝契,號銀城。他的先祖李英是朝鮮人,明朝初年從朝鮮渡江來到中國,定居在遼東鐵嶺衛並以軍功當上了大明帝國的中高級軍官。按照帝國制度,軍職可以由子弟世襲,然而,由於家道中落,到李成梁這一代時,貧困交加,窮得連去北京辦理襲職手續的盤纏都沒有。四十歲的李成梁,空懷一身本領和滿腔雄心大志,卻只能在窘迫中長籲短嘆。

恰在此時,他的幸運之星降臨了——一個偶然的機會,李成梁見到了那位來自北京中央機關的巡按禦史李輔。李成梁器宇不凡,給這位禦史留下了深刻印象。他慷慨地拿出一筆不算少的錢,贈給這位在貧窮之中已經蹉跎到不惑之年的好漢,資助他來到北京,獲得了遼東軍事要塞險山堡參將一職。這一年,是大明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這一年,努爾哈赤八歲。

險山要塞的所在地位於今天遼寧省丹東市西南約十二公裏處。參將一職是明代鎮守邊疆的領兵官,職位在總兵、副總兵之下,大體相當於今天的邊防部隊團級軍官,負責一地或一路的防務與策應。就此,李成梁獲得了施展才能的機會。這位雖然落魄卻仍然在《明史》記載中被形容成“英毅驍健,有大將才”的中年男子,一飛沖天,成為一顆照耀在帝國東北部上空極為耀眼的將星。(《明史》列傳第一百二十六,李成梁)

第二年,大明隆慶元年,四十一歲的李成梁第一次在對抗蒙古騎兵的戰鬥中嶄露頭角。他因“赴援有功”而一戰成名,隨著捷報進入帝國最高層的視野。戰後,雖然繼續駐守險山要塞,卻已經官升副總兵。按照帝國軍事制度,總兵一職大體相當於今天的省軍區或軍分區司令,負責統率鎮軍即整個軍區或軍分區部隊,為正兵;副總兵分領三千兵,為奇兵;遊擊略低於副總兵,分領三千兵往來防禦,為遊兵;參將分守各路東西策應,為援兵。此時的李成梁已經成為至少相當於軍分區副司令的高級將領了。

這一年,四十三歲的張居正在他的老師徐階提拔重用下,以禮部侍郎遷吏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相當於今天的副總理兼中央組織人事部第一副部長,開始“預機務”,即參與國家大政方針的決策與制定。

此後十六年,前六年名臣雲集,徐階、高拱、張居正聯手開創了歷史上著名的隆慶新政;後十年,則是更加著名的張居正新政。這十六年,是李成梁走向輝煌、功成名就的十六年。在慘烈的政治、軍事搏殺中,相當於今天內閣副首相、首相的張居正給予李成梁極大支持。這種支持,除了人與人之間的欣賞、信任、重用之外,帝國制度上的保證,譬如在張居正萬歷新政中最為重要的“考成法”,可能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萬歷六年正月,一個名叫速把亥的蒙古部落酋長率軍大舉入犯,李成梁聞報之後,晝伏夜行,飛兵出塞,長途奔襲兩百裏,出其不意地直搗敵營,連續殺死對方五位首領級人物,陣斬並傷敵數以萬計,李成梁大獲全勝。

當年底,速把亥會合其他部落,集結三萬多兵力,聲勢浩大地前來報春天的一箭之仇。李成梁竟然摸透對方心理,一點不變地又來了一次晝伏夜行、長途奔襲兩百裏。那蒙古酋長事先準備得頗為充分,卻怎麽也沒想到李成梁會把一模一樣的故事再演一遍。結果,大營被李成梁奇襲踏破,傷損比前一次還要嚴重。一年之內,兩次飛兵出塞兩百裏,並大獲全勝,這在當年是了不起的大功,為帝國有史以來諸將之冠。為此,皇帝專門登上皇極殿舉行大典,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