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七三、唐繼堯出亡廣州(第5/6頁)

孫唐秘密會談後,孫中山即和唐同車前往參加軍政府所舉行的盛大歡迎會,會場上只聽到營帥如何如何的聲浪。大家都以極熱烈和親切的情緒歡迎唐。

唐在歡迎會上首先被邀致詞,他的雲南昭通官話,與會人士中有大半是廣東人,都聽不懂,可是都了解他的意思。他說這次離開雲南,是因為不願意同室操戈,用戰爭來保衛自己的地位,使鄉梓糜爛,並不是軍事失敗而出走,而且督軍不是一個人所專用,地方不是一個人所私有,每一個人都該來試一下他的抱負,所以他寧願放棄他治理了8年的雲南而不願用戰爭來解決問題。他的話贏得了熱烈的掌聲,然後孫中山致詞,孫說:“唐蓂帥退出雲南,不但不是失敗,而是成功,是很大的成功,因為他從一個小天地跨到更大的天地中,把他的智慧和能力作更大的貢獻。今天的中國,最需要的就是能犧牲小我,不糜爛地方的忍讓精神,唐蓂帥不把雲南當作私產,部下要試,就讓他們去試,自己卻高蹈遠揚,正可以為中國創一模範。我們大家舉杯向唐蓂帥致敬。請大家幹杯。”於是大家在熱烈掌聲中幹了一杯,唐更是用最愉快的心情來幹這一杯。

3月10日,唐繼堯抵廣州的第二天,一清早唐的行轅就是賓客絡繹不絕,各色各樣的人都有。早餐時,唐紹儀由六樓跑上七樓來拜訪唐繼堯,兩位總裁也作了一番閉門密談。

唐紹儀問起唐繼堯到廣州的打算,以及對廣州的觀感,唐繼堯表示此行既興奮又滿意,言談中對孫中山極端恭維,深恨親近太遲,實在是個人莫大的損失。又說今後願以余生貢獻革命政府,追隨孫統一西南,進行北伐。

唐紹儀靜靜聆聽唐繼堯的話,最後卻冷冷地說:“蓂賡兄,你和中山共事日淺,我和他共事日長,他太偏重理想,想得多,說得多,行動得少,空談多於實際,因此我奉勸你保留一點。”唐紹儀的一盆冷水,潑得唐繼堯有點惑然,他正在興頭上,以為自己到了一個新天地中,怎知這個新天地原來也是荊棘重重的。他不知怎樣作答,只好用哦哦聲和謝謝來結束這次的談話。

唐紹儀是北洋時代的產物,是滿清官場和袁世凱之間的中間人,雖然很有才幹,可是卻不是革命人物。他和孫中山之間,代表兩個不同背景,不同時代,不同觀念。他們之間的合作僅不過是出於反對北京政府,並且同是廣東同鄉,因此他對孫的作為當然持相反論調。

也許這一天,對唐繼堯來說是很不愉快的,因為快到中午時候,陳炯明也來訪晤唐繼堯,這位廣東的實力人物,第一號軍人的到來,自然也是閉門密談。

陳炯明比唐紹儀還要激烈,他開門見山地說:“蓂帥,我不同意你的高蹈,這是個力量的時代,做政治事業就要講力量。力量是什麽?是軍隊和地盤。民國以來,失去了軍隊和地盤誰還有發言權?你在護國之役再造民國,可是你今天沒有地盤和武力,你光靠過去的功績是一點也沒有用的。小齋(顧品珍字筱齋)是你的部下,如果你留在雲南,他決不敢留難你,你的力量並沒有瓦解,為什麽要輕易地下台?你說不忍縻爛地方,國家的事人人可為,有機會讓部下也試一試,可是你這一著除了犧牲自己而外,不會有什麽收獲的。”接著陳炯明又說:“孫先生是著名的孫大炮,理想多於實際,完全聽他的是不會成功的,他如果有作為,民國元年的天下不會拱手讓給袁項城了。所以我建議蓂帥,最上策也是唯一良策是重整旗鼓回雲南,有了根據地才有發言權,才有影響力。至於如何回雲南,你一定會有全盤打算,如果需要我的地方,我會盡力支持你,無論是糧餉械彈,我都可以盡我的力量。”

陳炯明勸唐的話是有他的立場,他這是時廣東第一號軍人,而唐繼堯無論從那方面講,都在他之上。唐如留粵,他便不能為所欲為,所以他希望唐繼堯離粵,而勸唐回滇唐是聽得進的。

唐紹儀和陳炯明的話,有形無形之間使唐繼堯受了影響,事實上,唐自己何嘗不明白他有多少實力。當他還在廣州的途中,他的勁旅便在昭通發出通電,宣布反顧,擁護唐聯帥,這是由胡若愚旅長領導的第五混成旅。這一旅裝備精良,是唐的基本武力,原先駐防敘府,當顧品珍率軍回滇時,胡旅奉到唐的命令,也撤回昭通,即駐防昭通,唐的本意是以備緊急之用,不料後來顧軍突然疾進,胡旅來不及掩擊,遂致顧軍沖進昆明近郊。唐繼堯侖卒出亡後,胡部在昭通才知道消息,得知唐已過蒙自赴越南,於是發表通電,宣稱全旅仍擁護唐聯帥,同時自稱靖難軍,胡若愚即以靖難軍總司令發布命令。民國初年的軍人都喜歡自立名目,這個“靖難”不知何典,可能即是明燕王由燕京進攻當時的明都,曾稱為“靖難之役”,可是燕王分明是奪位犯上,無難可靖,胡若愚擁唐反顧倒是有靖難意義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