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六、南方軍閥各行其是

北方直系和桂系糾纏不清,如果西南軍人真能在護法旗幟下擁戴孫中山,那麽南北局勢就會改觀了。可惜西南軍閥們對孫並不支持,桂系對國民黨也不合作,因此南方局勢也和北方局勢一樣復雜。

在廣州,桂系有桂系的力量,地方軍人是地方軍人的力量,國民黨是國民黨的力量,6年11月30日,廣東新任督軍莫榮新前赴江岸迎接來自上海的伍廷芳,被人行刺未中。廣東地方派軍人也和桂系發生磨擦,省長李耀漢以辭職為示威手段,國民黨程璧光等乘機推胡漢民繼任廣東省長,但是警衛軍將領聯名通電反對更動省長,李耀漢又於12月1日自動復職。李以肇慶為大本營,儼然自成一國,與在廣州的福軍司令李福林,警衛軍統領兼警務處長魏邦平等聯結一氣,桂系對他們無能為力。

在廣東還有一支滇軍,共有兩師,是第三師和第四師。這時也發生了分化,唐繼堯因為在四川作戰不利,下令調這支滇軍回雲南,準備移赴四川作戰。滇軍第三師師長張開儒置之不理,第四師師長方聲濤是福建人,自己想向福建發展,已把師部移駐東江,準備協助陳炯明的粵軍進攻福建。因此滇軍遂分為兩支力量,同時滇系和桂系都爭取這支軍隊的領導權。唐繼堯委托李烈鈞為駐粵聯絡員兼駐粵滇軍統帥,桂系也委托與滇軍有歷史的李根源督辦北江防務。李烈鈞和李根源同是士官同學,又在護國之役並肩作戰,可是這時卻為了滇軍領導權發生了磨擦。

直系和桂系勾結時,直系要求桂系取消自主,解散軍政府和非常國會,桂系沒有完全照直系的要求做,是因為自身也有困難,一方面北方主戰派還叫囂討伐,不能自亂陣容:一方面國民黨也有武力,尤其是海軍,因此投鼠忌器。不過桂系並不擁護國民黨,而是暗中勾結西南各省的實力派,組織“護法各省聯合會”,以拆護法軍政府的台。

桂系的騎墻手段,讓孫中山大為憤怒,因此亦積極充實國民黨的實力,爭取廣東地方派軍人為同盟軍,派人到各縣招收民軍以擴充自己實力。廣東督軍莫榮新通令各縣,要把孫所委派的招兵委員當做土匪就地槍決,單是增城一縣就有69名招兵委員被殺。孫痛感兩廣軍閥太沒有革命觀念,因此想帶兵到福建另謀發展,但桂系又不肯給予物資支援。12月下旬又有兩個招兵委員在廣州被捕,孫寫信給莫榮新要求保釋,莫竟連信都不回就把兩人槍決了,這使得孫忍無可忍。

民國7年1月3日,孫中山以大元帥名義密令海軍、滇軍和地方軍人舉行一次軍事突襲,以推翻桂系在廣東的統治。海軍豫章、同安兩艦接到命令後,按照指定時間開出廣州,向觀音山發炮作為起事信號。炮彈打到觀音山,廣東督軍莫榮新急忙傳令熄滅燈火,避免目標暴露,同時不許開炮還擊,並打電話到海琛艦的海軍總長辦公室,請程璧光調處。程立即派海琛艦向豫章、同安兩艦傳令停止炮擊,並令兩艦開回省城。這兩艦發炮後沒有獲得陸軍響應,又接到長官命令,只好開回省城,兩個艦長且受撤職處分。

程璧光雖是國民黨,可是他不贊成激進,且反對廣東內部分裂,早在6年11月15日孫中山曾命令海軍炮擊觀音山以驅逐前任督軍陳炳焜,就因為程璧光反對而未實現,這次孫因為獲得地方派軍人所表示的支持,才避開程璧光而直接下令,如果當時各方都支持孫的決定,桂系是可能被趕出廣東的。無奈當時大家都為自己打算,意見不統一,行動不堅強,所以孫想驅逐桂系出廣東的計劃遂告流產。

莫榮新應付海軍戰艦的攻擊是冷靜而不還擊,這個手段非常高明。

第二天國民黨元老和桂系對這一突發事件一致主張進行調解。孫中山向桂系提出五個條件:(一)承認軍政府為護法各省的最高領導機構,(二)承認大元帥有統率軍隊的全權,(三)承認廣東督軍由廣東人選任,必要時大元帥得加以任免,(四)被捕民軍代表交軍政府處理,(五)廣東外交人員由軍政府任命。莫榮新回答說:第一至第三條須向陸巡閱使請示,第四、第五兩條修改為“須得軍政府的同意”。莫榮新的答復,等於一個條件也沒接受。不過護法軍政府和桂系之間的緊張情勢總算告了一個段落。大元帥府新任參軍長黃大偉發表了一個文告,公開指斥桂系軍閥“戴馮拒段,停戰乞和”,不過末了說:“督軍勇於認錯,願意表示歉忱。”

1月9日孫中山招待各界人士說明這次事件真相,強調“軍政府是中華民國唯一的合法政府,如果說不承認軍政府,又不承認北京政府,中國豈不是一個無政府的國家。”接著孫指出軍政府成立以來,由於地方當局不合作,以致形同虛設,貽誤戎機。至於談到這次炮擊觀音山的問題,孫表示:莫督軍既未開炮還擊,又能接受條件,軍政府有了生路,也就不必苛求了。最後用光明磊落的口氣說:自己願意率一支軍隊北伐,以減輕廣東人民的負擔,寧可在外面討飯,也不願加重廣東地方的因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