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四、黎元洪引狼入室(第5/6頁)

張勛與各省之間,首先在內閣問題上發生矛盾。李經羲內閣是張勛一個人所支持的,段、馮兩派都不喜歡這個內閣。李所定的閣員名單,外交梁敦彥,內務袁乃寬,陸軍雷震春,財政張鎮芳,海軍薩鎮冰,教育蔡儒楷,農商李盛鐸,司法錢能訓,交通楊士琦。其中大部分為洪憲帝制派和復辟派。張勛原擬提出著名的前清遺老勞乃宣為內務總長,由於勞的政治色彩太濃,才改提袁乃寬。這張名單實際上不是李經羲定的,以前張勛推戴徐世昌組織內閣的時候,就曾替徐開出一張閣員名單,那張名單和這張名單的內容完全相同。

這時督軍團還不便公然與張勛正面爭吵,就借題反對這個張冠李戴的內閣。張作霖發表鹽電,竟說李經羲不肯副署解散國會命令是與南方有了勾結,因此建議仍推段組織內閣。曹錕發表鹹電,建議組織統一軍權的軍人內閣。他認為:“芝老刻難復出,菊老更不問事”,主張“敦勸聘老擔任組閣”。閻錫山發表刪電,張懷芝發表鹹電,楊善德發表刪電,一致主張聘老組閣。

北洋習慣,每一個新內閣產生,必須有各省軍閥來電致賀,才能保證這個內閣不致夭折。李內閣所接到的都是一些勸退的電報,因此不敢就職。張勛為了保持自己的威信,每天忙於拍發電報,派遣代表,疏通督軍團支持李內閣。過去這些工作都是由黎來進行的,但是此時的中央已經不是黎的中央,他也樂得置身事外。張勛盡力疏通毫無效果,相反,曹錕、張懷芝、張作霖、倪嗣沖聯名勸李不要登台,不如“適性煙霞,優樂自得”。此外,李還接到章炳麟的電報,罵他“引寇入都,擾亂法紀,如崔胤之召朱溫。名為總理,實是副官。”

張勛從來沒有嘗過這樣的苦味。他暴跳如雷地向人發火說:“反對李內閣就是反對中央,反對中央就是造反!誰敢造反,我就打誰。”他口中的中央就是他自己的中央。兩張之間(張勛和張作霖)也發生了很大裂痕。以前張作霖稱呼張勛為張徐州,對張徐州特別恭順。只因張勛收容了由奉天逃出來的張作霖的叛將湯玉麟,引起了張作霖的極大不滿。張勛索性把與張作霖勢不兩立的第二十八師師長馮德麟也召到北京來,引為復辟的助手。

由於督軍團對內閣問題意見分歧,張勛也無所措手,因此他建議組織一個六巨頭的元老院以總攬國政,為內閣以上的最高決策機構。元老受總統聘請,張勛擬就的六巨頭名單是徐世昌、段祺瑞、馮國璋、王士珍、陸榮廷和他自己。根據這張名單,除了王士珍外,沒有一位在北京。

於是,他又聯同王士珍發出銑電替李內閣作最後的疏通。17日馮國璋、田中玉、楊善德、趙倜都回電說對內閣問題無意見;張作霖復電亦不堅持己見;王占元、郭宗熙也都回電表示贊成。倪嗣沖、張懷芝仍然反對李內閣,張懷芝還請各省聯名電勸李經羲退避賢路。

督軍團在內閣問題上對張勛表示反抗,但是取消獨立的條件總算履行了。倪嗣沖、趙倜、曹錕、陳樹藩、李長泰於19日宣布取消獨立,張作霖、楊善德、閻錫山、張懷芝於20日取消獨立,許蘭洲、張敬堯於21日取消獨立,李厚基、張廣建於22日取消獨立,天津總參謀處於21日宣布撤銷。他們在通電中又把總統說得寬厚仁明,請求嚴加處分,以昭炯戒。張廣建除請罪外,還另有電報建議召集“全國宏博議憲會”,作為代替國會的制憲機關,由國務院及各省督軍、省長推薦宏博之士,每省兩三人,並且指名徐世昌、康有為、梁啟超、張謇、湯化龍、章炳麟、蔡元培、嚴復、夏曾佑、馬其昶、汪兆銘、章士釗“均堪入選”。

就在督軍團取消獨立的時候,兩廣宣告自主。

此時督軍團雖然並不表示擁護李內閣,但是反對李內閣的浪潮已在逐步減退,還有一部分督軍經過王士珍的疏通,表示了默認李內閣的態度。北京獨立各省已經取消獨立,各省出兵直搗幽燕的危機已不存在。兩廣雖號稱自主,一則兩廣距離北京很遠,二則自主在程度上與獨立有所區別,並且控制兩廣的桂系軍閥領袖陸榮廷還與李經羲直接通電,措詞非常溫和,並不反對他出面來組織內閣。因此,李經羲認為時局已趨穩定,乃於24日發表以王士珍為陸軍總長兼參謀總長,薩鎮冰為海軍總長,程璧光為海軍總司令,而自兼財政總長。25日,李經羲這個畏首畏尾不肯登場的內閣總理終於通電宣布就職,他在通電中聲明任職僅以三個月為期。

李鑒於上次所提的閣員名單不受各方歡迎,準備另外組成一個能夠叫座的第一流人才內閣,其中有趙爾巽的內務總長,嚴修的教育總長,張謇的農商總長,汪大燮的交通總長,湯化龍的司法總長。可是那些名流們怎樣會肯在這個時候跳火坑。李在電文中用“佛入地獄”的字眼,極力敦勸那些名流抱著自我犧牲的精神來“出山救世”。張謇回答說:“果佛也,然後可入地獄,公奈何預約短期作佛,而又強非佛者同入地獄?地獄沉沉,願入者多。謇薄劣衰退,無此宏願。”嚴修回答說:“山居八年,敬謝不敏。”趙爾巽沒有回答,他的家裏人代回答說:“次帥往遊泰山,電報無法代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