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七、洪憲余波

袁世凱時代,政治上的流行名詞特別多,如北洋三傑、嵩山四友、四大將軍、四兇、六君子、七小人、西山十戾、十三太保等。

北洋三傑前面已介紹過,就是龍、虎、狗。王龍、段虎、馮狗。王士珍神龍見首不見尾,故曰龍,其實他在北洋三傑中官位不及馮的代總統和段的執政,也未抓過實權,也許正因為如此,人們才尊他為龍,因為中國士大夫傳統風格以讓為德;段祺瑞善怒而有威,故曰虎;馮國璋好說話,滔滔不絕,故呼之為狗。

嵩山四友前面亦已提過,就是徐世昌、趙爾巽、李經羲、張謇。

四大將軍是段祺瑞、馮國璋、王士珍、蔭昌。

四兇是趙秉鈞、陳宦、朱啟鈐、梁士詒。

六君子本書前面已提及,是楊度、孫毓筠、嚴復、劉師培、李燮和、胡瑛。

七小人是朱啟鈐、段芝貴、周自齊、梁士詒、張鎮芳、雷震春、袁乃寬。

西山十戾本書開頭時曾提到,是附會整個清王朝的重要人物,即:多爾袞(熊)、洪承疇(獾)、吳三桂(鶚)、和珅(狼)、海蘭察(驢)、年羹堯(豬)、曾國藩(蟒)、張之洞(猴)、西太後(狐)、袁世凱(癩蛤蟆)。

十三太保就是“六君子”加上“七小人”的總稱。

“六君子”本來是代表人物的名詞,史書上我們曾看到好多次:

第一批是唐玄宗時的陳宜中等六君子;

第二批是宋寧宗時太學生周端朝等六君子;

第三批是明僖宗時楊漣、左光鬥等六君子;

第四批也是明僖宗時周起元、繆昌期、周順昌等六君子;

第五批是光緒朝戊戌維新的譚嗣同、林旭、楊銳、劉光第、楊深秀、康廣仁等六君子;這六君子因幫助光緒變法,被慈禧斬首於北京菜市口。

最後的六君子是民國4年發起籌安會的這六位先生。

第五次和第六次的六君子,都和袁世凱有關,戊戌年袁世凱出賣新黨,以六君子的頭顱換得他的富貴,使他得以獲得慈禧的寵信,掌握清末的軍政大權,最後取得天下;到了民國4年,卻因洪憲六君子而促成帝制,最後因稱帝而眾叛親離,83天皇帝夢,把生命也賠了進去。後人論袁說他以“六君子”起家,以“六君子”亡身。

最妙的是:袁世凱一生與湖南人特別有關系,戊戌六君子的核心是譚嗣同,因為譚嗣同傳達光緒的密詔,要袁兵諫結束慈禧和她周圍的守舊派勢力,袁據此向慈禧和榮祿密告,而導致戊戌政變。譚是湖南瀏陽人。洪憲六君子的主角是楊度,楊度是湖南湘潭人。最妙的是打倒洪憲皇帝的蔡鍔,也是湖南寶慶人。

外國報紙稱洪憲六君子為“君媒”。其實這六個君媒真正主角是楊度,助唱是孫毓筠,其余四人都只是“邊務大臣”。這六君子如細分一下,其中有三個湖南人,有四支鴉片煙槍,一個縱橫之士,一個失意軍人,兩個國民黨人,兩個書呆子。楊度是創辦人又是包辦人,其他五位都是他所物色而來的,其中只有李燮和是因窮困投奔老朋友找碗飯吃,碰上了這個“大好機會”。籌安會成立時楊發表談話稱:“我素為主張君憲之一人。辛亥年組織國事共濟會時,曾建議由國民公決政體,其時因國會未產生,只得從總統之後,成立共和政體。現與同志數人研究共和、君主孰宜於中國,與共濟之宗旨正同。我以為立憲非君主不可,君主又非立憲不可,這四字不能增??一個。”

袁的局面在垂危時,帝制已撤銷,首倡帝制的楊度當然成為眾矢之的。早在袁尚未生病時,4月12日,楊度即呈辭參政職,他的辭職呈文如下:

“……備位參政,一年於茲,雖勉竭其微忱,究無補於大局。世情翻覆,等於瀚海之波,此身分明,總似中天之月。以俾士麥之霸才,治墨西哥之亂國,即令有心救世,終於無力回天。流言恐懼,竊自比於周公,歸志浩然,頗同情於孟子。所有辭職緣由,理合呈請大總統鈞鑒!”

後來有好事之徒把這呈文戲改數字,刊於報上:

“備位參政,一年於茲,雖勉竭其狐能,究無補於帝制。燃犀鏡澈,畢竟公道昭然,拍馬技窮,自悔天良喪盡。無俾士麥之霸才,羨日耳曼之宰輔,即今有心獻媚,終於無福封公。流言恐懼,竊難免於狗烹,歸志浩然,頗同情於兔脫。所有悔罪辭職緣由,理合奏請大皇帝聖鑒!”

平情而論,楊的政治主張是不合潮流的,可是他卻不是一個翻雲覆雨、投機取巧的政客。他自清末民初,一貫主張君憲,他在政治節操上比梁啟超和章太炎有原則。若說籌安會是逢君之惡的亂階,楊度也不過是奉袁家父子之命行事,袁如沒有帝制自為之心,楊度又豈能把皇冠勉強加諸袁的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