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三、趙秉鈞張冠李戴

陸徵祥請假時,內閣總理由內務部總長趙秉鈞代理。趙在唐內閣和陸內閣中,都是獨立特行的,他不參加國務會議,遇事直接向老袁請示。國民黨成立後,他受袁的密令,接受黃興的邀請,加入國民黨。袁既然向黃興大送秋波,要請黃的好友沈秉坤出任總理,黃興投桃報李,遂向袁推薦趙秉鈞組閣,因為趙是袁的死黨,又是國民黨員,自然是過渡時期理想的人選。

趙既然已經代理了總理,如今由代理而真除,在袁世凱來說,應是正合孤意。可是黃興更向袁推薦沈秉坤出任內務總長以接替趙的遺缺,這卻不為袁所接受,因為內務部在趙時代已形成了一個極有實權的機構,具有民政權和警察權,袁當然不會把這個主要機構交出來的。

民國元年9月22日,袁世凱向臨時參議院提出任命趙秉鈞為內閣總理,得到參議院的順利通過。為什麽參議院會順利通過呢?這完全因為有黃興的疏通調和。可是袁並沒有接受黃的推薦以沈秉坤主內務,卻派沈為浦口商場督辦,另以袁的死黨朱啟鈐繼任內務總長。

趙秉鈞組閣時。袁放出空氣說:“趙秉鈞是國民黨黨員,國民黨所主張的政黨內閣已經實現了。”其實,這是一個張冠李戴的政黨內閣。

天下事有許多奇怪的,也不可解的,譬如說陸徵祥以擅長外交來組織民國的第二屆內閣,可是在他任國務總理期間,卻沒有什麽大的外交事件讓他一顯身手,麻煩的卻是內政。先有張振武案發生,其後則是孫、黃入京,四巨頭發表政綱,這一連串的大事都使陸徵祥屍位素餐,幸而他因病入住醫院,落得一個不聞不問。至於趙秉鈞組織第三屆民國內閣時,趙一直負責內務部,從清宣統年間到民國,應算是一個內政專家了,可是他一上台,麻煩就出在外交上,那便是轟動一時的庫倫問題。俄國陰謀掠占外蒙古所發生的“俄庫問題”。

陸徵祥原已答應繼續留任外務總長,但其後又變了主意,堅決不幹,於是趙秉鈞的內閣中,外交總長乃由梁如浩繼任,陸徵祥則被袁世凱聘為總統府的高等外交顧問。

趙秉鈞內閣成立後,外交團中忽然傳出一個駭人的消息,說是中國政府已經和各國斷絕外交關系了。這當然是個謠言,謠言從何而起呢?原來是這麽一回事:當梁如浩接任外交總長後,認為依照各國通例,所有各國使節應該依例前赴外交部道賀,所以乃發表一封通函給各國使館,略謂本總長已於某月某日接任,特此通知,並希望貴公使於某日某時來署,以便接見雲雲。這個通知在外交團中引起了波折,因為外交團的看法不一樣,他們的解釋是:前清時代,外務部尚書到任,都是先拜使館,然後各國使節才前往回拜。今日的外交總長,就是前清時的外務尚書,依此而言,宜由外交總長先來拜望,然後各國使節才可赴外交部。外交團這種意見實在是錯誤的。前清的外交部是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最高負責人是奕劻,他一直負責了十幾年,至於下面的尚書,實際上是輔助官。這些尚書到任時倒是真的先赴各使館拜望,然後再由各使回拜。外交團以這一個例子來衡量民國時代的外交總長,實在是不恰當的。各國使節答復??總長就任和約會函很簡略,只雲:“接到貴總長來函通告接任,聆悉一是”。竟不提約會,也不赴約,還有幾個國家竟只字不復,實屬可惡之至。其中只有法國公使曾赴梁的私宴一次。各國使節遂和趙內閣的外交總長毫無往還,凡有事故,各國使節由參贊隨員和外交部次長顏惠慶交涉。這就是中國和各國斷絕邦交謠言的真實原因。梁如浩的外交總長坐了月余,外交上毫無辦法。民國元年10月24日突然發生俄庫密約事,梁倉皇無措,乃於25日至東交民巷遍拜各使,當然毫無要領。俄庫密約發生後,梁如浩蒙在鼓裏,一無所知。要知道外交活動要講歷史淵源和關系,在這方面,梁不只比不上陸徵祥,也比不上他的次長顏惠慶,所以庫倫問題一發生,梁當然手足無措了。

庫倫問題的發生,是俄前任駐華公使柯索維茨到庫倫活動的最高峰。路透社電訊說柯使已向庫倫交付正式承認書,“庫倫”政府元首哲布尊丹巴活佛及蒙人對柯使予以盛大歡迎雲雲。這則電訊震動了北京朝野,總統府和國務院均分別召開緊急會議,與會人士面面相對,拿不出一個辦法來。因為任何人都不知道俄蒙勾結的實際內容。北京政府和庫倫之間的接觸,多是間接的,庫倫電報局已被接收。中國外交部也曾采取行動,電令駐俄代辦向俄國外交部詢問,俄國答復說:“中國現已與各國斷絕邦交,所以我國沒有意思答復。”這所謂的斷絕邦交就是梁如浩上台後未去拜訪各國駐北京使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