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二、孫、黃、袁、黎四巨頭協定

前文曾提到孫中山入京的事。原來民國元年4月3日孫中山交卸大總統後,無官一身輕,乃離京至上海,隨行有胡漢民、汪兆銘、廖仲愷、李曉生等。在上海遇到廿年前舊友宋嘉樹,相見甚歡,乃下榻宋寓,暢敘往事,並請宋引導胡漢民等至西服店添制西服,孫中山並說:“盡量做,多多益善。”

4月9日晨,孫中山率胡漢民等廿余人抵達武漢,會晤副總統黎元洪,共留武漢三天。武漢方面舉行盛大歡迎會,並請孫中山演講民生主義。據說黎元洪對孫中山的民生主義不太懂,且持反對意見。這是黎元洪首次和孫中山會面,黎的表現給同盟會的巨頭們很不好的印象,尤其是胡漢民。胡為人高傲,和黎談政治,黎渾渾然,於是胡便不理睬黎。自此而後,黎和同盟會便距離更遠了。

袁世凱聽說孫中山到了武漢,深怕南京和武漢合流以對抗北京,因此急遣唐在禮、範源濂、張大昕和王揖唐持親筆函至武漢,恭邀孫中山赴北京訪問。4月11日孫中山在漢口行轅接見範源濂和張大昕,範、張把袁的親筆函當面呈遞。袁函如下:

“中山仁兄先生閣下:大業告成,高飛遐舉,鴻冥天冪,蟬脫塵埃,企慕私忱,匪言可喻。頃得滬上消息,知大駕將赴鄂中與黎君宋卿傾談國事,兩賢相聚,天炳德星。世凱羈滯幽燕,不獲飫聞政論,伊人秋水,寤寐交縈。本擬歡迎旌節,示我周行。因前承電復須先回粵一行,粵事棼如亂絲,非先生才望不足以轉危為安,世凱何敢以一人之私,孤粵中父老雲霓之望。惟數月後,粵事大定,務請屈臨指教,俾紓輞饑。茲遣範君靜生、張君真吾兩員蒞鄂上候起居,並呈小影,一如世凱躬陪盛宴,親挹雄談。臨穎神馳,無任延跂,惟為自重不宣。”

該函為紅色八行箋楷書,末親署“袁世凱叩上”五字,無月日。

4月12日孫中山一行離鄂,14日返抵上海,換乘泰順輪南下。25日抵福州,在閩只停留一天,繼續乘輪前往廣東。24日抵香港,改搭寶璧兵艦,25日下午抵廣州。廣州萬人空巷歡迎這位同鄉偉人蒞臨,而孫中山自首次倡義被香港放逐起,足不踏廣州城已17年,這次重臨,雖不是衣錦榮歸,卻是功成還鄉,其中滋味,非親歷者無法體味。

廣東省的代理都督是陳炯明,他見到孫中山偕胡漢民返粵,胡是他的老長官,從任何方面說,胡已交卸了臨時大總統的秘書長重返廣州,他似乎代理的任務已告結束,加以廣東內部都是擁胡的人,他亦無法戀棧,於是他在歡迎孫中山一行抵穗,並於當晚公宴款待後即托故赴香港,並請陸軍司長鄧鏗(仲元)邀胡漢民至督府,由朱執信告胡說陳已去港,請胡漢民復任廣東都督。胡是個書生,認為都督一職已交給陳炯明,自己怎可再作馮婦,因此堅持不肯接受。這時孫中山正在省參議會演說,演說完畢來都督府,大家把陳去及希望胡來種種報告孫中山。孫中山贊成胡漢民復職,並且來一個激將法,表示自己願為都督府的秘書長,這一來使胡驚駭不已,乃允復職,但必需陳炯明回粵為條件。當場決定由朱執信赴港邀陳炯明來穗。4月27日午後,廣東省議會票決胡漢民復任廣東省都督。胡就職後乃通告全省:

“本都督受人民重托,為維持地方起見,斷不敢姑息苟安,以貽後患。粵省匪氛未靖,尤在厲行軍政,務使內地一律肅清,繼續陳前都督所未竟之業。倘有心懷不軌,希圖擾亂公安者,本都督惟知執法嚴懲,決不寬貸。”

胡以都督兼民政長及同盟會廣東支部長,任陳炯明為護軍使,鄧鏗為陸軍司長,廖仲愷為財政司長,羅文幹為司法司長,朱執信為核計院長兼廣陽綏靖處督辦,鄒魯為官銀錢局總辦。

孫中山返粵後即居住廣州,有時赴澳門、香港。

孫中山北京之行的醞釀,已經好多個月了,最後決定啟程的日期是8月17日乘新銘輪北上,後又改為搭18日的安平商輪。就在籌備動身時,北京傳來消息,袁世凱15日以秘密軍法槍殺張振武和方維。上海方面得到這個消息為之震動,同志蔡元培、吳敬恒、徐宗漢(黃興的夫人)等都反對孫、黃赴北京,認為袁世凱無信無義。而北京、天津方面的黨人也因袁殘害革命同志,包藏禍心,來電勸阻。孫中山則主張以誠信感化袁,堅持“無論如何,不能失信於袁”,不過同意黃興暫緩北上,由其“單刀赴會”。這時候黃興正染喉疾,於是孫行黃止便成為當時的一個重大決定。

黃興和宋教仁是當時革命領導人物中地位僅次於孫中山的,對袁世凱來說,袁在人格上,革命功勛上,革命思想上都無法和孫中山相比,所以袁所仇視的真正對象不是革命創造者孫中山,而革命實行家黃興和政黨策劃專家宋教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