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第三次東征(第2/2頁)

然而,腓特烈·巴巴羅薩堅持自稱“羅馬皇帝”。這個自負的稱呼由來已久。德意志君王統治的“西羅馬帝國”121,是教皇與查理曼在400年前創造的曖昧概念,他們覺得自己有資格被稱為皇帝。但對於拜占庭人來說,采用“羅馬”頭銜對他們的冒犯絕不止一點。世界上只能有一個真正的羅馬帝國。如果腓特烈·巴巴羅薩是羅馬皇帝,那伊薩克·安格魯斯就不是了。

為了解決這個棘手的問題,兩國過去在外交上都絕口不提對方的頭銜,但巴巴羅薩對外交的興趣不大。當伊薩克派出使者要求交涉時,巴巴羅薩表示沒什麽可以談的,除非對方稱他為“皇弟”。可想而知,伊薩克拒絕了,還把德意志使者下了獄。此舉激怒了巴巴羅薩,他立刻洗劫了拜占庭的第三大城市菲利普波利斯(Philippopolis)。

巴巴羅薩的武力威脅起到了理想的效果。盡管伊薩克起初氣勢洶洶,但他本質上是個軟弱的人,也不願直面德意志的兵鋒。他立刻釋放了關押的士兵,給他們賠禮道歉,還自費把德意志人送過了博斯普魯斯海峽。

伊薩克怯懦的行為大大坐實了西方對於拜占庭的糟糕印象,他之後的做法也是如此反復無常。在船只運送十字軍前往安納托利亞的同時,伊薩克派了使者火速趕往薩拉丁處,告知蘇丹即將來臨的威脅。

巴巴羅薩進入小亞細亞後,又遭遇了類似的事件。之前為保障行軍安全而與土耳其人簽訂的條約沒有起到什麽作用。當地的埃米爾們竭盡所能地阻止他們前進,土耳其蘇丹忽都不丁(Qutb al-Din)122甚至還召集了一支大軍。

但腓特烈·巴巴羅薩既不意外,也沒有特別煩擾。他已經當了很久皇帝,對這類挫折習以為常。他會用慣常的處理手段,有條不紊、殘忍冷酷、不可阻擋地解決這些麻煩。兩周之內,他就碾碎了土耳其軍,占領了蘇丹的首都,迫使對方重簽了一份安全行軍保障協議。當地的抵抗勢力已經消亡,十字軍可以不受困擾地抵達信仰基督教的亞美尼亞了,那是個友好的國家,就在安條克以北。

德意志皇帝率領著大軍近乎毫發無損地穿越了安納托利亞,這一成就是第一次十字軍東征以來無人能夠做到的。然而,無情的命運之輪讓這一切都失去了意義。1190年6月10日,在艱難地翻越了安納托利亞南部的托羅斯山脈之後,老皇帝帶著士兵抵達了一片平坦的海岸平原,開始向附近的城市進發。他與一小股士兵位於隊列的最前端,瞥見了緩緩流向地中海的格克蘇河(Göksu River)。安納托利亞的盛夏酷熱難當,為了躲避令人窒息的氣溫,他迫不及待地策馬飛馳,超過了扈從,獨自來到了河邊。接下來發生的事情有很多種說法。有人說戰馬失足,把他掀到了河裏,有人說他俯身飲水時不慎腳滑。無論如何,結局別無二致。等到護衛趕來把他拖上岸時,他已經溺亡了。123

德意志人的東征就這樣突然結束了。他們需要選出新的皇帝,而這個流程必須在德意志完成。大部分上層貴族都乘船回國了,帶走了大部分軍隊。而巴巴羅薩的三兒子斯瓦比亞公爵腓特烈六世(Frederick Ⅵ of Swabia)決心履行已故皇帝的誓言抵達聖地,他把父親的遺體塞到了一個裝滿醋的桶中保存,並勇敢地繼續踏上征程。124

盡管部隊完全瓦解,但巴巴羅薩的東征產生了兩大積極影響。薩拉丁感到了巨大的壓力,以至於他釋放了哈丁之戰中俘虜的囚犯,包括耶路撒冷的國王居伊和十字軍國家的大部分優秀領導者。在發誓不再反對薩拉丁後(由於是被迫的,所以誓言很快就被宣告無效),這些人被安全放回了提爾,那是基督徒在黎凡特地區125仍然掌控的少數幾個城市之一。

第二個積極影響持續了更久時間。剩下的德意志軍隊抵達黎凡特時,發現剛被釋放的居伊正試圖圍攻阿卡。盡管他們幫不上什麽忙,但部分騎士宣誓要保護城外受傷的朝聖者。三大騎士團中的最後一個——條頓騎士團(Teutonic Knights)就此成立。

然而,居伊和少數德意志騎士拯救不了十字軍國家。巴巴羅薩的失敗狠狠刺痛了黎凡特地區的基督徒。幾個月之前,腓特烈即將抵達的消息讓穆斯林敵人驚懼萬分,也讓他們相信耶路撒冷王國有望復辟。然而,雙方甚至還沒開始交鋒,基督徒那戰無不勝的庇護者就逝世了,大軍也解散了。薩拉丁強悍依舊,要不是還有兩位歐洲國王立下了東征誓言,他又要發動新一輪的聖戰了。

如今,一切希望就寄托於法國和英格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