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第三次東征

耶路撒冷陷落的消息震撼了整個歐洲。得知傳聞後的幾天內,教皇烏爾班三世(Urban Ⅲ)就因為過度震驚而逝世了。119人們紛紛咨詢巴黎和牛津的神學家:這是否是末日浩劫的開始?但值得驚訝的是,這件事本來一點都不值得驚訝。耶路撒冷王國陷入絕望的跡象已經持續了好些年,卻被西方解讀為過度修辭和渲染恐慌。人們總是願意無限制地相信船到橋頭自然直,這種便利的借口讓他們輕而易舉地忽視了即將降臨的災難發出的警報。

而此刻,基督教世界的無知已經暴露無遺。第一代十字軍憑借著信仰的力量,付出了慘痛的代價才收復的聖城,如今又一次失去了,是這一代人的貪婪和偽善拋棄了它。西歐的君主們多年來故作虔誠,屢次談論新一輪東征的必要性,但甚至沒人提出過哪怕一個最基本的計劃,這點如今顯得尤其難堪。

這主要是因為西歐君主們和往常一樣,忙於互相攻擊。英格蘭國王亨利二世忙於處理兒子們的叛亂,而他們卻得到了法國國王腓力二世·奧古斯都的積極幫助。另一位統治者德意志皇帝腓特烈·巴巴羅薩則違背教皇的意願,在意大利北部用兵,同時鎮壓著帝國邊境的反抗。他們實在是太忙了,以至於東征的想法只能停留在口頭上。

耶路撒冷的陷落,以及基督教最神聖的聖物真十字架的毀滅,改變了這一切。震撼來得太過猛烈,以至於最心機深重的君王也意識到了自己對於信仰的責任。烏爾班三世的繼任者格裏高利八世只花了9天,就發布了一份號召東征、呼籲全歐洲停戰7年的正式聲明。亨利與他的兒子們言歸於好,幾個月後法國人也停戰了。亨利和腓力都佩上了十字標志,宣誓在1189年復活節起程前往耶路撒冷。

盡管兩位國王參加東征的消息令人振奮,但腓特烈·巴巴羅薩決定加入則更加激動人心。這位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如今是歐洲最具權勢的人物,很多教皇和國王都在他手下吃過虧。1188年的他盡管已經年近七十,卻仍然肩寬胸厚、四肢粗壯。他著名的紅胡子如今已經白得差不多了,但洪亮的聲音和暴烈的脾氣一如往昔。120

東征的號召深深觸動了這位老皇帝。作為參與過第二次十字軍東征並吞下失敗的老兵,他對十字軍國家面臨的威脅有著親身的體會。盡管二十多年來他一直承諾幫助東方改善局勢,最終卻沒能做到,這個遺憾沉重地壓在他的心口。在1188年美因茨的特別會議上,皇帝宣布了遠征聖地的打算。

與其他歐洲的國王不同,巴巴羅薩很清楚這種大規模的遠征需要什麽。因此他的部隊在籌備程度、物資供應和訓練水平上,都是歷代十字軍中的翹楚,而他的軍隊規模也是空前的。根據同時期的記載,腓特烈準備了近10萬名士兵,幾乎是參加第一次十字軍的人數總和。

腓特烈皇帝有力地彰顯了自己的虔誠,這樣強悍的軍隊也不能隨便揮霍。第二次十字軍東征中,德意志軍隊在穿越小亞細亞時被殺得片甲不留,這段經歷給巴巴羅薩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意識到保護安納托利亞的進軍路線至關重要。因此他還沒踏出國門,就給前往巴勒斯坦途中的每一個主要的統治者派了使者。在恩威並施之下,安納托利亞的土耳其人甚至承諾保證德意志人的行軍安全。

作為一名充滿騎士精神的統治者,巴巴羅薩在出發前做的最後一件事是給薩拉丁寫信,告知他自己的計劃。他篤定地告訴蘇丹,雖然自己年歲漸增,但發動戰爭的能力絲毫沒有減弱,他命令對方在一年之內撤出聖地,否則後果自負。

薩拉丁的回復同樣禮數周到。他歡迎皇帝的光臨,同時不經意地指出穆斯林的援軍不需要橫跨大海。敘禮已畢。1189年5月11日,腓特烈帶著兒子和大部分上層貴族,離開雷根斯堡踏上了征程。

士兵們的愉快心情在踏上拜占庭的領土後很快消散了。巴巴羅薩曾與帝國商定,讓他們開放專用市場,為軍隊提供補給,但他們到了以後,這些市場並沒有出現。更糟的是,當地的拜占庭士兵毫不掩飾地騷擾著十字軍,攔住對方的行進路途,還試圖攻擊掉隊者。巴巴羅薩憤怒地給皇帝寫信,要求對方要麽兌現承諾,要麽承擔被攻擊的風險。

糾紛的源頭不難找到。拜占庭人一直對經過領土的大軍保持著警惕,即使是那些自稱的盟友。他們尤其在防範德意志人,因為巴巴羅薩在出發前與西西裏的諾曼人結成了聯盟,而後者乃是拜占庭多年來的老對手。然而,更令他們不滿的,是巴巴羅薩的稱號。

拜占庭帝國可能正在持續衰弱——老皇帝曼努埃爾·科穆寧在9年前逝世,新皇帝伊薩克二世·安格魯斯是一個怯懦的人——但他們仍在奮力維護自己的威信。伊薩克二世坐的皇位依舊是君士坦丁大帝坐過的,因此他認為自己是真正的羅馬皇帝。只有他才能享有屋大維在大約12個世紀以前締造的政治地位。在他看來,天堂只有一個上帝,人間也只能有一個帝國,那就是神授的羅馬帝國,而他就是帝國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