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科穆寧復興(第3/8頁)

“撒拉遜人,”教皇宣告道,“他們從荒漠中鋪天蓋地般湧來,攫取基督教的土地,玷汙神聖的教堂,殺害基督的朝聖者,鎮壓我們的真正信仰。他們已經破壞了耶路撒冷聖城的聖墓教堂,迫使不計其數的信徒皈依他們的宗教和真主。西方的子民若是對東方兄弟們的痛苦視而不見,你們的良心無疑會受到譴責——前去拯救我們東方的兄弟是每一位基督徒的神聖職責。撒拉遜人已經竊取了上帝的聖城,如今正義的戰士們必須將他們驅逐出去。所有懷著虔誠之心前去的上帝信徒,他們的所有罪愆都會得到永遠的赦免。”

當教皇的話音落下的那一刹那,人群瞬間沸騰了。中世紀的歐洲充滿了暴力血腥,大部分聚集在教堂中的人們內心都無比沉痛地意識到,他們的手上已經沾染了數不清的鮮血。突然之間,他們獲得了一個天賜良機,只要以上帝之名揮動手中利劍,便能夠永久洗去注定被罰入地獄的罪惡。一位主教雙膝跪下,當場發誓願意踏上十字軍的征途,不過片刻,教會上下幾乎耗盡了全部能用的材料,因為所有人都迫不及待地在衣服上縫制十字架的圖案,以此作為他們此行的象征。法國、意大利和德意志紛紛陷入了十字軍東征的狂熱,烏爾班四處巡遊,將戰爭的動員傳播到各地,使大批農民和騎士加入他的麾下。各地的響應如此積極熱烈,教皇不得不反過來勸說一部分人留在自己的家園從事農耕,避免帶來饑荒等災禍。在他最為狂熱的夢想之中也從未有過如此盛況。

整個西方的熱烈反響讓教皇熱血沸騰,但這樣的情勢卻令阿歷克塞感到恐慌。他絕不希望一支規模巨大的騎士大軍突然造訪自己的都城。阿歷克塞真正期望的是能夠臣服於他權力之下的雇傭軍,然而教皇給予他的協助不過是無數未經訓練的烏合之眾,這群人不願聽從指揮,只知一味索取。

自然,阿歷克塞還有其他理由去懷疑這群所謂的十字軍。教皇的行動可謂十分精明,選擇君士坦丁堡作為耶路撒冷的替代品來發動聖戰,但他並未在自己的演說中提到阿歷克塞一世本人,也就意味著將十字軍牢牢掌控在自己的權力範圍內,同時再次暗中強調,教皇而非皇帝,才是基督教世界真正的主宰。除此之外,“聖戰”的概念對拜占庭帝國的意識形態而言,完全是一個陌生的名詞。該撒利亞的聖巴西流在4世紀時曾經宣稱,殺戮有時是必不可少的,卻不值得歌頌,自然也絕不可能令罪行得到寬恕。東方教會在數世紀以來一直堅守著自身的信條,甚至拒絕了偉大的戰士皇帝尼斯福魯斯·福卡斯將對抗穆斯林時犧牲的戰士升格為殉道者的要求。自然,戰爭必有個中緣由,但無論如何,采用外交手腕和平解決才是上策。畢竟,在東方教會,神職人員被禁止手執武器,諾曼教士們手執武器甚至率領軍隊的行為是極其古怪的,令東方的旁觀者們感到萬分困惑和不安。

這些古怪的西方騎士顯然並不值得信任,一些拜占庭人懷疑十字軍真正的目標並非解放耶路撒冷,而是占領君士坦丁堡。如今與貴族階級的沖突已不是唯一的矛盾所在,十字軍中為首的便是博希蒙德——羅伯特·吉斯卡爾的兒子,如今已經成了眾矢之的。

第一批十字軍到達了城門前,但阿歷克塞對他們的看法從未有過任何改觀。教皇返回意大利之後,其他人開始接替他的任務,為十字軍進行布道宣傳,將教皇的旨意傳達到基督教世界的四面八方。其中有一位並不受人歡迎的修道士,名為隱修士彼得,他在法國北部和德意志遊歷,向窮苦人民傳教,並全力幫助那些極端貧困的農民,令他們遠離困苦的生活。他召集了多達四萬人的追隨者隊伍,其中不光有男丁,還有婦女兒童,這些人急不可耐地期盼出戰日盡快來臨,彼得領導著這支龐雜的隊伍開始向君士坦丁堡進發。當他們到達匈牙利時,真相已經昭然若揭,許多人參與十字軍東征並非為了任何高尚的理由,不論是彼得還是任何人都無法對他們加以控制。他們洗劫了沿路經過的鄉村地區,縱火焚燒了貝爾格萊德,將任何來不及轉移的城鎮物資供應都攫取一空。在尼什城,大為光火的拜占庭總督派出大軍,想要給這些人一個教訓,雙方沖突中約有一萬名十字軍成員死亡。最終,彼得和他的“人民十字軍”到達了君士坦丁堡,然而,與其說這群人是一支軍隊,不如說是一群饑餓疲憊的強盜土匪。阿歷克塞一世根本不認為他們能夠與土耳其人作戰,因此建議他們原路返回,但這批人如今已經離家園太過遙遠,並且堅信自己由於受到上帝庇護而刀槍不入。他們顯然已經成了君士坦丁堡的大麻煩——任意索取,四處洗劫,並且在君士坦丁堡的城郊燒殺搶掠。阿歷克塞一世不得不將他們引渡到小亞細亞,作為最終的解決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