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偶像破壞者

利奧三世被譽為查士丁尼時代以來的一位偉人,上天派來拯救帝國的救世主,但他的統治也僅僅體現了如何從心理上擊垮阿拉伯人對帝國的入侵。拜占庭在戰爭中遭受了難以估量的損失。將近一個世紀前,它曾經是地中海地區的絕對主宰者,疆域橫跨西班牙至黑海,同時也是當之無愧的基督教文明的知識寶庫。天國的神聖秩序在這裏的土地上具象化,由一位最強大的皇帝執行上帝的審判。然而,眨眼之間,一切都面目全非。某個來路不明的敵人突然從荒漠的黃沙中沖殺出來,以摧枯拉朽之勢攫取面前的一切。帝國三分之二的領土都遭受了這場可怕洪流的摧殘,一半人口在劫難中化為烏有。阿拉伯騎兵洗劫了幸存的鄉村地區,城市則僅僅剩下舊日的軀殼。所有人都為了躲避動蕩的城市生活而逃到了防禦更加牢固的山頂、島嶼,或是其他難以到達的偏遠地帶。因為穆斯林的洗劫而一貧如洗,流離失所的難民在君士坦丁堡的大街上四處遊蕩,財富已經徹底被掠奪一空。曾經強盛一時的拜占庭已經縮小至小亞細亞的範圍內,如今國力衰微,人口銳減,遠比周圍鄰近的哈裏發國要弱小得多。

拜占庭世界遭到了無法想象的破壞。一個冒牌先知的軍隊與由代表上帝力量的皇帝統治的基督教帝國發生沖突,然而這一次基督教的旌旗轟然倒塌。短短八年內,穆斯林已經征服了五大主要宗主教區中的三個——亞歷山大、安條克和耶路撒冷,無論是祈禱、聖像或是武器,顯然都無法阻止他們前進的步伐。一位傲慢的哈裏發占據了基督教的第一聖城,並開始建造圓頂清真寺,聲稱伊斯蘭教已經取代了基督教的地位。他派拜占庭的工匠去裝飾這座建築,同時在此刻下銘文,宣告基督也不過是區區一位先知,最後是一段不祥的警告語,警告基督徒不準說出與此相違背的觀點。拜占庭人對此的答復是將基督像鐫刻在貨幣上——一半是為了重獲基督恩典,一半是為了讓廣泛使用這種貨幣的阿拉伯人惱怒,但帝國的軍隊依然遭受著一場又一場的失敗。對一個從米爾維安大橋戰役開始便將基督教作為畢生信仰的國家而言,這樣的災難無疑是在動搖他們信仰的根基。這些困惑的居民不禁捫心自問,為什麽上帝要允許這樣可怕的災難發生?

對於利奧三世而言,這個問題的答案昭然若揭。基督已經收回了他的庇護之手,罪魁禍首就是帝國無數人民頂禮膜拜的聖像。聖像是基督教信仰的崇拜依托,對聖像的膜拜甚囂塵上,導致敬拜基督和過度狂熱之間的界限已經日趨模糊。聖像一般由教父母在洗禮上供奉時使用,以及為教徒請求寬恕時作為寄托。街上的人們因為最近從穆斯林敵人手中得救而對聖母馬利亞的聖像深深感恩,而大部分聖像都受到了崇高的禮遇,這讓人不得不產生負面的聯想,比如,舊日的異教偶像崇拜。曾經揭開世俗與神聖之間面紗的工具如今已經顯而易見地違背了摩西《十誡》中的第二戒律——不可崇拜偶像。《聖經》中的以色列人曾經因為對一頭金牛犢頂禮膜拜而觸怒上帝,如今,像那些被放逐荒漠整整四十年的選定之人一樣,整個帝國也將因為偶像崇拜的罪孽而遭到懲戒。

皇帝的神聖職責便是消滅任何可能觸怒上帝的惡習,因此利奧三世在公元725年登上聖索非亞大教堂的講道壇,在擠滿民眾的教堂中發表了激昂的演說,矛頭直指罪魁禍首。他說,穆斯林因為禁止對任何神像加以膜拜,才能夠獲得眾多的勝利,但拜占庭卻因為異端邪說而吃了大虧,因為對畫像和木雕頂禮膜拜、乞求救贖而觸怒了上帝。然而,參與集會的大多數人卻並不同意皇帝的觀點,還有一小部分人仍然在爭論帝國究竟是否犯下了可怕的錯誤。然而,利奧三世帶來的改變才剛剛開始。他所謂的改革絕不僅是紙上談兵。

大皇宮的正門是一座巨大的青銅結構的建築,起初由查士丁尼在尼卡暴動後建立。為贊頌這位偉大皇帝和他的名將貝利薩留,內部穹頂上鑲嵌有大量馬賽克裝飾,其中大門正上方是一座巨大的金色基督聖像,將周圍一切都襯托得十分渺小。這座聖像正對著聖索非亞大教堂,通過巨大的中央廣場也能夠看得一清二楚,無疑是整座城中最為壯麗的傑作,聖母的手正懸在半空,仿佛是在為萬物賜福祝禱,同時也是在向行正義之事的統治者提醒他的職責。然而對利奧而言,這座聖像正是一切影響帝國命運的弊端的象征,他下令將這座聖像立即拆除。

皇帝或許已經因為他的訓誡獲得了足夠多的支持,但篤信基督教的士兵們卻認為肆意破壞一座基督聖像顯然是大逆不道之事。附近的婦女成群結隊地起來反抗,他們殺死了一位主管的官員,全面暴動一觸即發,只是懾於帝國的武力才未能成形。鄉村地區全面掀起反抗的浪潮,一名希臘僭越者宣稱他已經推翻了不敬神明的皇帝,恢復了聖像崇拜應有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