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盎格魯-撒克遜王國

英格蘭是正待采摘的成熟果實。60歲出頭的“懺悔者”愛德華身體狀況糟糕,膝下無子,看來時日無多。對威廉更有利的是,這位老國王顯然支持諾曼人,身邊都是諾曼謀臣,並將至少三個教區的主教職位和伯爵爵位賜予了法國人。愛德華比威廉年長二十多歲,是威廉的表親,長期流亡諾曼底,並與公爵家族建立了密切的關系。按理說二人可能關系緊密,愛德華甚至可能提議威廉為自己的繼承人。17然而,這位諾曼底公爵並非公元1066年唯一覬覦英格蘭王位的人。

長期以來英格蘭的實權都不在國王手中,而是由一個叫作戈德溫的重量級人物掌握。他的身世不為人知——似乎故意不說清楚。他第一次登上政治舞台,是在“懺悔者”愛德華的父親“決策無方者”埃塞爾雷德被逐出英格蘭,危機爆發期間。維京國王克努特入侵英格蘭,在隨後的戰爭中戈德溫選擇為盎格魯-撒克遜人的抵抗提供支持。這本該終結他的政治生涯,但這位狡猾的英格蘭人辯稱正是頑固的反抗才真正證明了自己的忠誠,而且居然說服了克努特。畢竟,英格蘭的權貴都宣誓過忠於本國國王,但大多數人在局勢開始不妙時紛紛轉投克努特。誰敢說他們將來不會同樣背叛自己的新國王?然而,戈德溫恰恰相反,他堅守自己的誓言。

也許是受到這番說辭或者其本人的打動,克努特封戈德溫為威塞克斯伯爵,並把他作為謀臣留在身邊,甚至讓其陪同自己返回丹麥。公元1035年,隨著克努特的去世,戈德溫已經成為國家最有權勢的人物之一,他仍然身居高位,在克努特兩個兒子先後統治期間繼續擔任謀臣。這一時期他開始與“懺悔者”愛德華產生交集。

愛德華和弟弟阿爾弗雷德隨著父親的流亡而客居諾曼底。生活在英吉利海峽對岸的兄弟二人,成為令克努特之子“飛毛腿”哈羅德(Harold Harefoot,又稱“兔足王”哈羅德)頭疼的王位競爭對手。哈羅德寫信邀請二人返回英格蘭,在信中暗示可以協商分享權力。愛德華似乎找不到合適的護衛陪同前往,但阿爾弗雷德迅速返回英格蘭,結果當即被戈德溫的手下逮捕。戈德溫掌握著反對者的命運,情況十分有利。如果他選擇支持阿爾弗雷德,也許就可以掌控新政府。但相反的是,他已經享有權力和威望,支持一個乳臭未幹的流亡稚子沒有什麽意義。因此戈德溫忠實地將阿爾弗雷德交給國王。隨後,阿爾弗雷德眼睛被刺瞎,不久便死去。

也許這是正確的政治策略,但謀殺阿爾弗雷德一事激怒了公眾,從此玷汙了戈德溫的名譽。他宣稱自己是無辜的,謊稱沒有親自采取行動,但也無法洗清自己的罪名了。這是一個嚴重的問題,因為維京人在英格蘭的統治時間出人意料地短暫。“飛毛腿”哈羅德在位五年便因病去世,其兄弟之死則更加令人印象深刻:彼時他正要在婚禮上為新郎新娘祝酒。

於是,丹麥國王成為最接近王位的男性繼承人,但英格蘭越發厭倦維京人的統治,期待著本土王朝的回歸。政壇幸存者戈德溫選擇支持仍流亡諾曼底、不被看好的愛德華。此舉非常高明。年近40的新國王生性懦弱,極易擺布,而野心勃勃的戈德溫胸懷大略。英格蘭有6個伯爵爵位,而戈德溫意圖讓6個兒子獲得這些爵位。更有利的是,愛德華仍然單身,而戈德溫正好有一位適齡的女兒。如果他自己無法登上王位,至少也能成為王朝的奠基人之一。

最初幾年一切都按照他的計劃進展順利。女兒成為王後,他的家族掌控著英格蘭三分之二的土地,兩個兒子成為權傾一時的伯爵。他沒有料到國王對自己這個專橫的權臣積怨日深——特別是對於國王至親之死他脫不了幹系,這一點眾所周知。

愛德華還有更多憎恨戈德溫的理由。這個討厭的家族從來沒有離開國王的視線。他們在他的王宮周圍,在他的議事廳,甚至在他的床邊。沒有他們,愛德華根本無力統治,但他也盡其所能地反擊。戈德溫的長子斯韋恩是家族的敗類,一次他綁架並強奸了一名修女。愛德華趁機公開批評了這位權臣。然而失寵的斯韋恩無視指責,殺害了自己的堂兄弟,於是國王不顧戈德溫的極力抗議,將這位年輕的貴族流放外地。第二年伯爵的處境更加糟糕。國王身邊一位諾曼謀臣卷入多佛(Dover)的一樁事件,令幾個居民喪命。由於多佛是戈德溫的領地,國王聰明地命令他對這座城市加以懲罰。戈德溫意識到國王試圖激怒自己的家族,也感覺到公眾對愛德華身邊外國謀臣的不滿,於是他斷然拒絕,並集結軍隊。

宮廷上反對諾曼人的氣氛本應該十分緊張,但這一次伯爵嚴重地誤判了形勢。盡管互相仇視,但務實的英格蘭人並不願為了這些不受歡迎的法蘭西人陷入內戰。隨著國王召集了自己的軍隊,戈德溫的軍隊開始瓦解。眾叛親離的局面令他深感震驚。戈德溫問國王自己要怎麽做才能恢復和平。想必愛德華的回答令他毛骨悚然。據說他的答案是:“把我的弟弟阿爾弗雷德還給我。”